潘國森

潘崇之後,接下來名留史冊的楚國潘氏大夫有潘尪潘黨父子。《春秋·左傳》沒有提及潘崇與潘尪有何關係,可以估計他們頂多只能是同宗的疏屬。這個「尪」字很冷僻,讀如「汪」(漢語拼音為wāng,粵語拼音為wong1)。有兩義:一是骨骼彎曲的疾病,一是形容人體瘦弱,兩個解都不妙。看來潘尪出生時可能特別瘦弱,又或者天生有骨病,大抵古人有時不甚忌諱用意義不佳的字命名。潘尪是個戰術家,活躍於楚莊王(春秋五霸之一)時代。以驕兵之計對付庸國,佯敗7次之後,庸國疏於設防,楚國這才一舉滅庸。後來楚莊王用兵圍鄭國,鄭襄公裸身牽羊求和,潘尪負責楚鄭結盟的執行細節,那麼他還是個外交人才。

潘尪身有頑疾,諒來沒有遺傳給其子潘黨,潘黨是橫跨莊王與共王(公元前613年-590年)兩代的戰將,在晉楚爭霸之中、楚勝晉敗的邲之戰立功。潘黨有多厲害?他的武藝可與著名神射手養由基(?-前559年)媲美,卻未能齊名。成語百步穿楊、百發百中都是形容養由基的射術,潘黨與養由基一同練武而不落下風,我們可以從中猜想潘黨的本事。

潘黨該是個有勇無謀的武夫,喜歡「揚威耀武」。他曾建議楚莊王將晉楚激戰後,戰死的晉國將士遺骸堆疊,讓後代子孫都知道自己當國時的「武功」。楚莊王畢竟有「五霸」的視野和風度,以「止戈為武」回應,沒有採納潘黨的進言。「止戈」是平息戰爭,這才是「武」的意義,而不是以大量殺敵為傲。況且晉國只是一時慘敗,國力仍在,楚國亦無力滅晉。由此可見楚莊王的政治水平,遠遠高過潘黨這類猛將。在春秋時代諸侯要稱霸,不能只憑武力,還得要靠有效的政治宣傳。齊國國君姜姓,是西周開國功臣之後;晉國國君姬姓,與周天子同屬周武王姬發之後;兩強儼然是周天子的「守護神」。楚國則向來是挑戰周天子威權的「首惡」,在政治上要使用與齊晉不一樣的宣傳手段。

楚國潘氏大夫由潘崇,到潘尪,到潘黨,以輔佐國主的能力和貢獻而言,似乎是每況愈下了。然後還活躍於楚靈王、楚昭王時代的潘子臣,史書只記載了潘子臣不光彩的經歷,他在楚吳兩國大戰中落敗被擒。姓名出現在被俘名單,必然是高級官員,不知是付贖金重獲自由還是給砍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