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興到也來試畫抽象畫。作者供圖

連盈慧

最初迷上畢加索,是參觀他西班牙故居時,看到正面掛在樓梯間他17歲所畫那幅以探病為題材的大油畫,可能畫中病者是小畢親人,觸發小心靈有感而作吧。

這畫極具震撼性,往後就連他所有的作品都愛上了,不過坦白說,對他後期不少作品還不過是基於崇拜偶像的喜愛。

此外也喜歡他跟眾窮畫家聚居於以「洗衣船」為家時「藍色時期」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畫窮而後工」了,不少人便說過,畫家接近成名前的作品最可觀,儘管畢加索才氣逼人,後勁強至二十世紀,由他「綜合立體主義」時期中的作品,最初還可以視之為板塊顏色音符欣賞,但是大型反戰巨作《居爾尼卡》之後大批變形畫作,要是如他所說,每幅畫都是他的日記,不同時期的變形全是他為婚姻和戰亂困擾期間心情惡劣的反映,則不是我喜歡那杯咖啡了。就算深愛他那批畫作有多少千百萬捧場者,我還是比較欣賞他的「藍」。

齊白石談畫,說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他無論任何時期的作品,便都能表達似與不似之間的神韻;梵高同樣興到而畫,所以梵高無論任何時期的作品,都保持固定的神韻。有時不免作奇想:會不會有些「當然不是全部」大師成名後藝高人膽大之餘,不自覺也流於欺世呢?自以為作品已經登峰造極,不愁高價賣不出去,連調色板都捨不得丟棄,有意無意調抹「加工」後化腐朽為神奇,取個帶點「仙氣」的題目,亦有足夠信心成為驚世之作。

此外也可能有些「又不是全部」大師畫了幾十年具象的畫,雖然世人叫好,自己卻未必滿意,甚至還可能悶到內心叫苦,為求突破也為求發洩,故意來個大抽象,某女畫家在自傳中,就坦言畫厭花鳥才畫抽象畫,抽象畫不一定迷人,但相信誰就算不懂畫畫,興到之時畫來肯定也會心情愉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