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書能幫助我們了解和認識心理創傷。 作者供圖

黃仲鳴

客問:你失意的時候、悲傷的時候,如何排悲解愁?

我答:狂煲劇看電影。

真的,年輕的時候,影視劇還沒流行,就看書、寫作。沉浸其中,留下的作品,重讀之餘,每每勾起不少回憶。

十多年前吧,一遇逆境、一遇傷心事,就開始煲劇,這比看書更為有效,心情也得到舒暢。

那年研究南來文人,對徐訏、易君左、李輝英等人的過客心態,大為奇怪,認為既踏足於此,為什麼不擁抱這塊土地,而將情緒仍寄託於舊時?尤其是徐訏,曾與他共事一出版社,每瞥見他的身影,就有股落寞的悲涼感覺;心想:他注定是個悲劇人物。易君左和李輝英還好些,他們治療鄉愁的法子,就是書寫祖國河山的勝景,緬懷一番,自我安慰一番。

李輝英說:「回不去家,我常常把荷包拿出來,於是,我看見了家鄉的土地顏色,我嗅到了家鄉土地的芳香,我和它開始一段殷勤的致意和絮語。」他的荷包,是他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離開家鄉吉林永吉時,在後園挖出的一撮泥土,縫在一個荷包裏,帶在身上,如此戀鄉,文人中還有誰?

這荷包,就是療治鄉愁的靈藥。

日前,看到韓國金俊基一部書:《電影療傷心理學》(李成譯,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這確是說中了我的心事。不過,這部書是從電影中吸取個案,怎樣來治療心裏創傷,和我的出發點不同。記得那年沉浸於悲苦無聊中,在網上看了狄仁傑劇集,廢寢忘食地看,頓把悲傷拋在腦後,心裏充盈着快意。

金俊基是韓國著名心理學精神病學專家,擅長耐心地、仔細地聆聽來訪者的生命故事,而再予適當的治療,被譽為溫柔的「心靈捕手」。

荷里活有部電影,就叫《心靈捕手》,這是個治療者和創傷者的故事,當年我看了,着實感到興趣。治療者如何將一個數學天才從心裏創傷中解救出來,劇情緊湊,我看得津津有味,前後共看了三次。治療者用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對照被治療者的童年經驗,只用了一句話:「那不是你的錯。」這句話重複而有力,就攻陷了被治療者的防線,而終於走出了創傷。

這部書總共舉出21部電影,都是名片,都是心靈療癒書。《阿甘正傳》:缺陷者自強不息的人生;《蝴蝶效應》:坦然面對童年闖下的大禍;《玫瑰人生》:愛人的離開比死亡更痛苦;《第一滴血》:戰爭和暴力的後遺症……韓國心理學博士張根英說:「本書通過電影展示了人們心理世界的欲求和渴望,以及心理創傷帶來的行為障礙,並從心理學觀點出發加以分析說明,幫助我們了解和認識心理創傷。」

徐訏、易君左、李輝英等南來文人,確有「心理創傷」,在他們的作品中可看出來,要療治他們,非要從心理學着手不可,而這,也是文學研究的一個課題,值得我們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