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遺址的考古座標圖。
◆中國台灣卑南文化人獸形玉玦。
◆紅山玉豬(祖)龍
◆C字龍
◆「玉祖(豬)龍」與「C 字龍」在中間環節演變佐證實物之一。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玉龍。
◆S形龍
◆古玉上紅山龍長角的圖案。
◆宋朝龍紋玉佩

「龍」是中國人講了超過5,000年的具有本根意義的中國故事。古籍《易經乾卦》 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指出「龍」是中國上古文明觀的標誌、標準,是中國文明起源的觀念,不是西方文明起源觀念。

可惜近百年來,一些著書立說者解讀的「中華龍」,是鱷魚,是有角的蜥蜴,是蛇是馬,是樹是雲,是閃電是彩虹;是雷電龍的「三位一體」,是牛鬼蛇神的「四者結合」,等等。莫非,我們這些「龍的傳人」就是那些莫名其妙的後代?! ◆圖、文:楊永年

年代最早的「龍」

新中國成立以來,科學的田野考古日新月異。主流學者指出,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龍」,是查海早紅山文化遺址中的「龍形堆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資料室前主任朱乃誠教授是這樣記述的:「這種龍形堆塑是1994年在遼寧省阜新市查海遺址發現的。這條龍形堆石,是在其岩脈上,採用紅褐色大小均等的石塊堆塑而成,全長19.7 米,寬1.8至2米,方向基本與房址一致。其造型,發掘者認為酷似一條巨大的龍。在查海遺址出土了一大批陶器、石器,以及玉器等。在個別陶器上塑有蛙、蛇或蛇銜蛙腿的動物造型,形象生動,特徵鮮明。查海遺址發現的這些文化遺存,其文化性質為興隆窪文化,年代約為距今8,000年前後。查海遺址的發掘,是距今8,000年前後玉器的最早發現。而發現的龍形堆石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龍』遺存。」

象徵祖先之「龍」

基於此,筆者猜想出龍的「象徵本意」——龍是什麼?龍是遠古中國人,或者說華夏在進入文明曙光期中,生活在北方那支龐大的種群——炎帝族群對自己的不曾見過的「遠祖」的指向與暢想。是中國人祖源意識的啟始。

其實,這絕不是筆者的發現,中國古籍早就將「龍」指向為祖先:

《春秋緯·元命苞》:「少典妃安登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之於常羊,生神農:人面,龍顏。好耕,是謂神農,始為天子。」

《帝王世紀》:「炎帝神龍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

《潛夫論》卷八:「有神龍首出常(羊)、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其德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

上述三例古文獻,都將炎帝的「祖上」指證為「龍」,而且是一種「神龍」。這樣炎帝部族的「祖上」便是無比強大、無所不能的了!在這樣的「祖先」的護蔭下成長起來的種群部族,他就理所當然地要優秀於強盛於「左鄰右舍」的其他部族,這便是古籍上的「炎帝」。至於為什麼要將自己不曾見過的「遠祖」,製造成一條,有着「圖騰」遺韻的、屬於「感生說」性質的「龍」的理由,龍這個非人格化的始祖,早在5,000年前,就為中國人的宗族血緣、祖先崇拜奠定了堅實的心理基礎。至今,全世界的中國人不都還在以「龍的傳人」感到自豪與驕傲嗎?!

龍的最早「代言」——玉玦

從對祖先的「指向」到對祖先的「祈求」,形成了遠古中國人的「祖先崇拜」意識。這種意識的傳播與傳承,必須有個物質的且又易於理解的「具象」,於是「玉玦」出現了。

古籍說「玦如環而有缺」。「玦」能讓人想到曲盤如環的「蛇身」,以及蛇首、蛇尾相隔的「缺」狀。而曲盤如環的蛇,正是蛇在脫皮「再生」時的體姿。於是,遠古中國人將一字長蛇的「龍」印象,轉變為「玦」形的盤龍。

「玉玦」成了「龍」的代言,更是成為遠古中國人,甚至成為遠古東亞人、南亞人對祈求祖先「死而復生」的「觀念信息」的核心符號物。將「玉玦」和「玉蟬」與死去的人同時置於墓中的考古學文化現象,或許可證明「祈求死而復生」的邏輯推理可以成立。

為了放大「玦」作為「祖先崇拜」載體的功能,「玉玦」被藝術為「玉祖(豬)龍」。為什麼將至今通稱的「玉豬龍」改為「玉祖龍」呢?筆者以為,所謂紅山玉豬龍,不是紅山先民對豬的崇拜,是紅山先民對自己祖先崇拜的「變態藝術形象」。是祖先化天帝崇拜的物化。玉器上的造型不是『豬頭』,是人類胚胎早期的幼兒體態。這從現今 的人類嬰兒發育標本中顯而易見。

C字龍的出現

在距今5,000年左右,中國北方又出現了C字龍。學術界稱之為「三星他拉玉龍」。1984年,孫守道先生發表《三星他拉紅山文化玉龍考》一文,考證三星他拉玉龍為紅山文化遺存,年代不會晚於距今5,000年。該文的發表,開啟了我國從考古學角度探索中華5,000年前龍文化遺存的序幕。

「三星他拉玉龍發現後,隨即捐獻給了翁牛特旗博物館,後入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由於三星他拉玉龍是老百姓的收藏品,不是考古出土之物,雖有學界的『共識』,又成了『文物定級的標準器』,但至今有學者質疑:『從器形形制演變關係的角度分析,紅山文化獸面玦形玉飾不可能直接演變為三星他拉玉龍』」。

筆者收藏中有兩件或許可以表述其「中間環節演變」的玉龍。也或許算是民間收藏在社會考古中的一種貢獻。

三星他拉龍的「體捲曲,呈C字形」的形體造型以及「雙眼突起呈梭形」的縱目特徵,在隨後的兩三千年間,在凌家灘「玉龍」上,在良渚遺址的反山玉鐲上,在龍潭港寬把陶杯的龍形紋飾上,在亭林遺址的蛇紋陶片上,在羅家柏嶺的玉雕龍形環上,在肖家屋脊的玉雕盤龍上,在石家河文化的透雕龍形佩上,在孫家崗的玉雕龍形佩上,在陶寺的彩繪龍陶盤上,在二里頭遺址的龍紋陶片和綠松石龍形器上,都是在或具象或抽象地出現着。

「龍」的表述從分裂到統一

五千年前的「炎黃大戰」,黃帝勝炎帝敗。黃帝族群入主中原,形成概念上的「諸夏」。炎帝族群敗走四方,成為「四夷」。這種夷夏對峙局面,展開了中國史前史中的「五帝時代」。

黃帝借鑑了炎帝對祖源「龍」的指認。也可能是黃帝從炎帝「龍」指認的「母本」上,「嫁接」出黃帝創新的祖源概念「龍」。對此,《山海經大荒北經》有所說:「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這條最先與黃帝掛鈎的「龍」,已不是炎帝概念中籠統的「龍」,而是已將「龍」劃分成高低貴賤中的「高貴」之「應龍」。古籍指「應龍」是長着翅膀的龍,據說一般的龍,要修煉一千年才能變成有翼的龍。黃帝為自己的「龍」長出翅膀,無疑是黃帝在亮肌肉。同期還將屬土的、居中宮的黃帝,與「黃龍」劃等號。在讓龍長出翅膀的同時,也讓炎帝文化的沒有角的紅山龍長出了角,長出了戰鬥的標誌,長出了上古中國進入「古國時代」的表徵,長出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文化。

公元前 316 年,秦先滅巴後亡蜀,結束了炎帝文化線的最後輝煌。秦滅六國後,一統中國。炎帝文化和黃帝文化在長期的血源混化、文化交融中形成共同的「龍的傳人」認知。

漢隨秦制,漢朝的馬司遷作《史記》,是以《五帝本紀》為開篇的。「五帝」在《史記》裏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帝俊)、堯、舜。於是黃帝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中國人的「人文始祖」。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黃帝是中華民族共祖的觀念得到廣泛認同。

中華一統的漢朝的龍,是統一、強大與征服的象徵,是對運動、力量和氣勢的寫意。漢朝的龍,多為S形體態。筆者推測,這樣的S形構圖,大概一方面來自統治者對國家統一、國富民安的願望。按常規思維,圓狀的O形是統一,圓滿的最好象徵。S形則是O形的含蓄藝術表現。另一方面也可能來自漢代十分興旺的道家思想,來自那個既對立又統一的原始辯證法則,還可能來自漢代對武力崇尚的全民意識。

後記

歷史走到宋朝,中華龍的形象算是基本成型。宋人定義:「畫龍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出。分成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也。」筆者收藏的一件宋朝龍紋玉佩,或許可以圖解之。

至此,筆者作出小結,是否有道理?敬請讀者諸公審定。

1.在「三皇」時代,龍是炎帝族群對不曾見過的「遠祖」的指向與暢想,是「神格祖先」的祖先文化第一元素。

2.在「五帝」時代,龍是炎帝後裔與黃帝後裔分別在「部落聯盟」社會和「酋邦」 社會中,對「祖源記憶」的各自表述。

3.在封建時代,龍是被歷代君王獨佔的「祖先指定」。龍是諸子百家對「天子」合法性的文學與藝術創作。

4.在資訊時代,龍是全球華人「認祖歸宗」的最大公約數。龍是全世界「龍的傳人」根基情感的符號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