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所居住的倫敦伊靈區,近年因為可以半小時直達市中心的地鐵伊利沙伯線的通車,成為倫敦最炙手可熱的一個住宅區,縱使區內樓價和租金不斷上升,但房屋仍然是供不應求,不少發展商因此看中區內一些已經非常殘舊的低密度地段,進行收購並打算重建成住宅大廈。不過這些發展項目卻遭到周遭的居民,尤其是持有自住物業的業主反對,以致項目進度非常緩慢。

以伊利沙伯線西伊靈車站旁邊的一個發展項目為例,一家社會房屋發展商(英國公共房屋部分是由非牟利私人發展商興建,通稱為社會房屋)早在2018年便收購了該一小幅土地,準備興建兩幢26層和9層樓高的住宅,合共提供149個單位。不過發展計劃一出,立即遭到周邊低密度住宅居民的反對,一些居民更組成團體,明確反對在區內興建與這個項目相似的住宅大廈,其中一個主要反對原因,竟是大廈落成後會「嚴重影響景觀」。

讓步減至18層 項目延誤兩年

對於習慣住在石屎森林的香港人而言,26層高的大廈最多只算是中型建築,但對於很多住在兩三層高洋房的伊靈「原住民」而言,26層高卻是絕不可接受的高度,就連發展商也對反對聲音感到出乎意料。

最終發展商只能在居民反對下讓步,同意將樓層高度大減25%,由26層減至18層。不過發展商提交規劃文件、並在獲得伊靈區政府支持下,還是一度遭到「規劃委員會」反對,要直到2021年底上訴才能獲批,整個項目延誤了足足兩年多。然而即使工程展開後,項目還是不斷受到居民以各式各樣理由反對,導致需要不斷更改施工內容,至今還未落成。◆香港文匯報特約記者 周天梧 倫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