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特約記者 周天梧 倫敦報道)雖然「鄰避效應」被視為英國建屋難的原因,不過在一些支持保護鄉村和綠化地的團體眼中,私人發展商為了提高利潤而「囤地」的做法,才是導致英國房屋供應無法增加,且樓價長升長有的元兇。

保護鄉村團體CPRE的規劃和政策負責人伍德沃德指出,現行規劃制度是對土地運用的有效監察和制衡,居民反對和「規劃委員會」的質疑並不是新屋興建數量偏少的原因。相反,她指出新屋興建緩慢的大部分原因是發展商不想透過向市場注入大量供應來壓低價格和利潤。

工黨承諾一旦上台打擊「囤地」

從數字上來看,英國發展商的確有「囤地」情況。英國地方政府協會指出,過去十年間,有110萬幅獲得規劃許可的土地長期丟空;英國8大發展商現時持有的土地,亦比10年前多得多。英國在野工黨黨魁斯塔默便承諾一旦上台,將嚴厲打擊發展商「囤地」。

不過代表私人發展商的住宅建築商聯合會傳訊總監特納認為,「囤地」是發展商對不可預測的規劃程序的合理反應,「由於規劃程序變得如此官僚和拖延,你必須擁有更多的土地,以便在任何特定時間點都可以開始建設。」

特納指出,這種不確定性尤其打擊規模較小的發展商,他們無力維持穩定的土地供應,結果近幾十年來,中小型發展商興建的房屋數量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