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筆記研究的入門書。作者供圖

黃仲鳴

自小對筆記文甚有興趣,既讀之,又尋有關研究的文字。記得曾購買了一本《歷代筆記概述》,作者為劉叶秋。誰是劉叶秋?當年孤陋寡聞,於是查究一番。此君除這部筆記概述外,還有《古典小說論叢》、《中國字典史略》、《劉叶秋講北京》等,真是著作等身。

但,問題來了,名字中的「叶」,是「葉」?抑或真的是「叶」?「叶」,叶韻也,是正字也。

翻查一番後,都是「叶」。心中卻存疑,認為應是「葉」,「葉秋」,一葉知秋也,問諸中文學家,有些竟也不明白、分不清楚。終於,由沒互聯網查到網上時代,才確知他是「葉秋」,並有他的簡略:1917年生於北京,畢業於中國大學文學系。後在天津《民國日報》任副刊主編。1949年後,在天津津沽大學、北京政法學院任教。1958年調到商務印書館參加《辭源》的修訂工作。從1958年到1980年,劉葉秋因所謂歷史問題,一直以臨時工的身份參與修訂《辭源》,以其扎實的學問做了大量工作。他的辛苦不比別人少,而心理壓力卻比別人沉重。直到1980年,在陳原力爭之下,才得以正式的身份繼續修訂工作。1980年被聘為南開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1988年因患心肌梗塞逝世。

據載,他在京居住環境甚差,住在一個大雜院,他本人只住在一間自己搭蓋的小屋裏,面積只有二米七,放下一張單人床與一張小二屜桌之外,幾乎了無隙地。有一個客人造訪,椅子若讓人坐,他本人就必須坐到床上。就是這樣的小破屋,他卻還喜題一匾,諧二米七之音為「二密棲」。如此學者,住房條件竟如此之差,實在讓人心疼。而他在艱苦寫出的詩文,始終未能結集。

原來如此,恨不得「嗜書如命」的我,一時之間,也茫然不知是「叶」抑是「葉」。其實,他原名桐良,就署名「劉桐良」多好。

寧宗一說:

「葉(原文是「叶」)秋先生有過坎坷的人生經歷,然而他卻對他人有着一顆大悲憫之心。他從不以『冷』和『清』來待人。」或有這種處世心境,所以居於「二密棲」,卻以平常心待之,在小破屋寫出他的大學問。

《歷代筆記概述》是部小書,但對初學者來說,確是一部「大書」。寧宗一說:

「這部看似很小的書,卻是一部可分可闔可拆可接的大書。平面地看,它是歷代筆記的『概述』,是一部為今後閱讀筆記的『導讀』之作,然而其材料背景,卻有其碧海掣鯨的歷史大場面在,自有其雲蒸霞蔚的人文景觀在。」

這非謬讚,要入筆記研究之門,有哪書可比擬?寫此文時,適有學生到訪,拿起《概述》,當然不知「叶」抑或「葉」,但只揭到第一章第一節:筆記的含義和類型,興致便來了,即時說要借閱。可見此書對後學者之吸引。

話說回頭,查證「劉叶秋」的故事,和當年新聞界追查「李后」抑或「李後」一樣,同是文字史上的一個小波折。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