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日前內地一宗拐賣兒童案判決,人販子被重判,此案重現了劉德華電影《失孤》的身影。

24年前,山東聊城郭剛堂2歲半的兒子,被人販子抱走一去無蹤,郭剛堂從此踏上漫長的尋親之路,一輛插着稚子海報的電單車,穿州過省橫跨20個省市,路程50萬公里,他睡山洞、橋底、街頭,花光積蓄,負債20萬人民幣,一天僅以一包即食麵或一個饅頭充飢,20多年尋親的痛苦,不足外人道,破爛不堪的電單車,來到荒蕪山野路,萬念俱灰時有過跳崖輕生之念,回頭一見電單車上稚子的照片,勇氣又回來了,他的信念是「兒子正等待他」,只有在路上,才對得起兒子。

他的尋子事跡,相繼在媒體曝光,2015年更被改編成電影《失孤》,劉德華角色的原型就是郭剛堂。皇天不負有心人,隨着內地大數據庫技術的提升及警方的努力,2021年終於在河南找到了已經26歲的兒子。父子相認哭斷腸,本來沒有結局的電影,現實補上團圓的一筆,劉德華還為此拍了片段,祝賀郭大哥的堅持,並向警方的努力致敬。

本來是團圓的結局,原來又有下集,千辛萬苦尋回來的兒子,並沒有選擇回到山東與親生父母團聚,卻選擇回到河南養父養母身邊,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團圓結局呢?郭剛堂之所以堅持尋子20多年,信念是「兒子正等待他」,可現實並非如此,但可幸的是,孩子得到正常成長。

郭認為,兒子已經是成年人了,已經有他的人生軌跡,養成了自身的人格,所以,他尊重孩子的抉擇。很多人為他的苦苦追尋不值,更為他沒有追究買孩子的養父養母感到不解。買孩子的人家,為自己家庭幸福圓夢,卻為原生家庭帶來不幸,是法理不容。

一個丟失孩子的父親,自責變成一生的責任,尋子24年,那一份超乎常人意志的執着,是對自己的救贖;一份超乎常理的包容,讓我們看到,何謂父愛如天,廣闊而深遠,失而復得,固然驚喜,得後不失,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