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澄湖大閘蟹開捕,養殖湖區出水第一簍蟹,公蟹重6両,母蟹重4.5両。 香港文匯報記者陳旻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旻 江蘇蘇州報道)秋水盈盈處,橘黃蟹肥時。9月25日,「2023中國蘇州陽澄湖大閘蟹開捕節」在江蘇蘇州市常熟沙家浜鎮舉行。今年納入「陽澄湖大閘蟹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範圍內的池塘養殖面積7.09萬畝、圍網養殖面積1.56萬畝,今年的蟹整體上規格較去年會大一些,總產量預計在1.1萬噸左右,較去年增加0.16萬噸左右,迎三年來最大豐產。中秋期間,陽澄湖大閘蟹將大量上市。香港文匯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當地養殖戶引入生物技術來幫助大閘蟹「強身健體」,為探索無抗生素養殖不斷努力。

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新聞辦主任姚水生表示,今年,陽澄湖大閘蟹產區風調雨順,氣候適宜,加上養殖戶在苗蟹的選種上,在餌料的投餵上,養殖更加精細化、生態化、科技化,目前大閘蟹即將蛻完最後一次殼。「據我們檢測和養殖戶反饋的情況來看,無論是規格還是品質都優於去年。」

應用生物技術增強蟹抗病能力

蘇州湖八鮮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國偉從事大閘蟹養殖30餘年,在陽澄湖承租了600餘畝水面,圍網養蟹15年,2022年該公司的陽澄湖大閘蟹產量為6萬餘斤。9月上旬,楊國偉送檢一批陽澄湖大閘蟹,逐一檢測了氯黴素、孔雀石綠、夫喃西林代謝物、夫喃唑酮代謝物、夫喃妥因代謝物、夫喃它酮代謝物,六個項目接測結果全部為陰性。

「要養出好蟹,首先是種草。」楊國偉今年在養殖水域種植了四種草,分別是:伊樂藻、苦草、輪葉黑藻和黃絲草。他解釋道,伊樂藻好種植,但適口不好,且不耐高溫;苦草好種植,卻容易被河蟹夾斷上浮;輪葉黑藻適口性好,能降低餌料系數,提高成蟹規格,耐高溫;黃絲草是高檔品種,營養豐富,但6月易敗草,池塘種植管理難度大。「今年我們摸索出種植4種草的最佳比例,優勢互補,給大閘蟹創造出最佳生長環境。」

「現代生物創新技術給現代漁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楊國偉在今年的大閘蟹養殖中,闢出40畝圍網養殖湖面,在給大閘蟹投餵的飼料中加入水產專用的生物製劑牛乳鐵蛋白肽,嘗試進行無抗生素養殖新模式。「牛乳鐵蛋白肽的主要功效是增強大閘蟹的腸道功能,提升免疫力,提高大閘蟹的抗病能力,完全可以替代抗生素。」

「曲線供港」是大閘蟹入港主渠道

進入9月,不斷有香港蟹商來蘇州約見楊國偉。「鮮活的大閘蟹是香港人的最愛。」楊國偉笑着解釋道,「曲線供港」仍是江蘇大閘蟹入港主渠道,目前,香港市場的江蘇大閘蟹多為經過新加坡、韓國等轉口。「大閘蟹轉口入港不僅增加了運輸成本,也會影響到大閘蟹的品質。」楊國偉計劃明年擴大生物新技術養殖大閘蟹的湖面水域,申請出口資質,他說,「我希望自己養殖的陽澄湖大閘蟹能從正規渠道直飛香港。」

改善水質提高蟹增重率存活率

中國科學院哈爾濱中心農業項目負責人黃健教授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專家團隊針對螃蟹養殖過程中,如何減少或不用抗生素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實效。

據黃健教授介紹,通過利用微生物複合菌和複合生物酶技術,餵養生物飼料,達到明顯改善水質,使螃蟹「強身健體」,從而有望實現「零抗生素」高品質大閘蟹的目標。

專家團隊在養殖水塘中加入精選的微生物複合菌和複合生物酶,促進微生物活性,在複合生物酶和微生物的協同作用下,水的氮和磷含量明顯減少,水質得到淨化,藍藻等藻類營養被切斷,創造了一個藍藻等藻類難以生存的環境,從而促進水草光合作用,從而促進水草的生長,因此可以減少螃蟹的相互捕食、提高存活率,此外可以提高溶氧量,可促進微生物活性,減少淤泥,防止底泥中產生的有害氣體,從而可以增強大閘蟹的食慾,提高大閘蟹的增重率和存活率;最後將微生物複合菌、複合生物酶與飼料混合餵養,可促進大閘蟹的生長、提高免疫力和存活率。

黃健說,新技術已與前述蘇州湖八鮮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使用,預計3至4年,有望徹底擺脫大閘蟹生長過程中一路藥物的「陪伴」,真正實現「零抗生素」的高品質大閘蟹。

新版標識AI防偽

開捕節現場公布了「2023年版陽澄湖大閘蟹農產品地理標誌防偽專用標識」,分為紫紅色和深綠色兩款。其中紫紅色防偽專用標識用於陽澄湖區圍網養殖區域,深綠色防偽專用標識用於陽澄湖周邊高標準改造池塘養殖區域。為了加強防偽,今年首次採用了AI點碼防偽技術,有利於消費者識別專用標識的準確性和方便性;在外形圖案上,首次採用了介於橢圓形和菱形之間的形狀,與前幾年的專用標識有着非常明顯的區別。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