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發表《將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的政策倡議報告。右起:郭凱傑、李正儀、水志偉。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將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政策倡議報告,提出爭取內地與香港高級文憑資歷互認、提高資助大學及自資院校的非本地收生上限、增加針對東盟和「一帶一路」學生的獎學金、深化香港高等院校和大灣區分校的協作、充分利用「北部都會區」強化商校合作等9項建議,提升全球學生在港就讀誘因。報告負責人強調,吸引非本地生來港,有助帶動教育服務相關的經濟增長,也是對外推廣本港和內地文化的重要途徑,更可為本港持續提供人才,期望本港未來十年,非本地生在副學位及學位的比例可提升至23%,授課式研究生提升至70%,以建立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

多收外地生 發展教育產業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指出,非本地生可帶動教育服務的經濟收益,他們畢業後有機會留下工作,是提供人才支持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澳洲、美國、英國等發達的經濟體系中,教育產業佔本地生產總值5.2%至6.3%水平,比例顯著;相比之下,教育服務只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1.4%,反映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水志偉亦提到,香港面臨技術人才短缺,2020年至2022年已流失14萬勞動力,特區政府數字更預期,本港至2027年將面臨24.1萬輔助專業人員的短缺。與此同時,本港出生率低導致文憑試考生減少,故需要引入非本地生,特別是海外生,他們來港讀書會對中華文化、語言更有認識,也更有歸屬感。他又引述本港教育機構統計指,目前內地生的錄取率只有5%至10%,很多時學額供不應求,故有擴展空間。

9項建議 拓國際教育樞紐

報告共提出9項建議以提升全球學生在港就讀的誘因,並提升他們在港生活的質素,從而吸引及挽留人才。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兼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舉例指,上述的24.1萬輔助專業人員短缺,當中包括科學技術員、儀器操作員等,要有這些人才可支撐整個產業發展。報告遂建議要充分利用「北部都會區」強化商校合作,具體措施包括設立大學產學研基地,聚集高等院校及產業。

報告亦建議與國家教育部緊密合作,爭取內地與香港高級文憑資歷互認,內地專科畢業生可來港深造;亦可考慮將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ANG)拓至高級文憑畢業生,此安排將允許更多經輔助專業訓練的學生在畢業後可以留港兩年,增強挽留輔助專業人才留港。

《將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9項建議

⑴與國家教育部緊密合作,爭取內地與香港高級文憑資歷互認

⑵提高教資會資助大學和自資院校的非本地收生上限

⑶充分利用「北部都會區」強化商校合作

⑷深化香港高等院校和大灣區分校之間的協作

⑸提升私營學生宿位供應

⑹為非本地學生來港就業或受訓擴大簽證許可

⑺增加針對東盟和「一帶一路」學生的獎學金

⑻統籌宏觀層面的宣傳及院校規劃,以提升本港高等院校的吸引力

⑼協調就業機會以挽留人才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