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文俊(右二)表示,目前有專門的創業孵化計劃協助港青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 香港文匯報記者周曉菁 攝

內地與香港全面復常通關,不少香港青年重燃北上創業希望。「十四五」期間國家加快科技創新建設,各省市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出鼓勵政策,港青亦能從中受惠。惟疫情三年令不少港青對內地政策和市場感到陌生,無從下手。團結香港基金日前請來晉昇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長鄧文俊現身說法,其公司早在2019年就落戶東莞松山湖基地,還將據點拓展至珠海和香港。他鼓勵港青積極參與內地城市為港澳青年提供的孵化計劃,做好前期市場和用戶調研,鑽研技術,憑藉實力和拚勁闖出一片天地。◆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曉菁

鄧文俊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完全沒有內地相關背景,早年機緣巧合參加「香港創業青年內地行」,受相關優惠措施吸引,決定北上試一試,並最終選擇落戶東莞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基地旁就是華為總部,松山湖如同一個IT產業集聚區」,他強調「匹配」園區至關重要,因不同園區都有發展定位,對產業的政策、資金支持各有側重,千萬不能「夾硬」進錯園區。

夥拍大企業「有着數」

內地科技水平高,龍頭企業多,小企業打入市場較難。鄧文俊回憶,他當初對接一間東莞製造公司,成功賺到「第一桶金」才算打開市場,他表示早期夥拍大企業「有着數」,適應市場和用戶的需求,在遵循企業文化的同時能靈活變通,也能為企業帶來更多機遇。晉昇的業務一開始以AR/VR等為主,現在業務已經遍及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

作為過來人,鄧文俊還分享了很多經驗。他表示,地方政府和孵化基地會不定期舉辦路演,多參與其中能拓寬商機和人脈,也有機會獲得更多基金支持。

他又指,部分港青不了解內地稅制,無論是否盈利,在內地有交易即需繳稅;另外,內地招聘員工只要月薪達5,000元人民幣以上就需繳納「五險一金」,創業者需多加了解,不可人云亦云。

對於在內地參與創業的孵化計劃的競爭問題,鄧文俊勸港青無須感到太大壓力,港澳青年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有專門的計劃,不會與內地青年創業者搶配額。即便有競爭,一般孵化計劃都會以3年左右的時間為周期,之前的創企成功從計劃畢業,就會有空間留給新公司加入。

復常通關員工流動增加

他感慨地稱,兩地復常通關後,公司員工流動明顯增加。已有香港的同事赴內地工作,每月有一半時間在東莞,未來也會請珠海和東莞的員工來香港定期出差,希望整個企業的員工都能保持流動。

逾八成港青有意北上

去年12月,團結香港基金與科技部旗下火炬中心聯合發布題為《釋放港青科創潛力共建國家雙創引擎》的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在135名受訪者中,有32%未曾在內地發展,其中81%表示有興趣前往內地發展,大灣區內地城市亦是他們的熱門落戶意向地點。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水志偉樂觀表示,現時兩地往返已無阻礙,相信有更多港青願意返內地積極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