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樓》劇照 香港話劇團供圖

30多年前的作品搬到今天的舞台上,成為香港話劇團45周年誌慶的演出,必定有其獨特之處。無論作品從前如何成功、搬演過多少場和獲過多少獎項,要今天的觀眾非只抱着懷舊的心態入場,這絕對是件具挑戰性的艱辛任務。看完12月4號夜場,有了啟示。

長3小時的《天下第一樓》無疑是編劇何冀平精心打造的一台好戲,故事雖然環繞一座烤鴨店「德聚福」的興衰去反映時代的變遷,但更多筆墨在寫人物。劇中人物眾多,由「德聚福」的幾代掌櫃、堂頭(飯店領班和前廳經理)、廚子、夥計與學徒,到客人與各式政要與貴賓,多達幾十人,戲中都有精細描寫,這些人物構成了這個戲的框架,同時也是核心。

所謂紙上談兵易,如何搬演那精彩細緻的人物和材料還是相當困難。導演司徒慧卓以展現「人」為處理的要旨,是深明編劇的用心,也看準了觀眾的心理。故事再吸引,或許觀眾都有一定的認知,唯人的元素則是千變萬化,尤其不同演員擔綱,自有另一種風釆。

主角盧孟實邀來影帝兼前劇團首席謝君豪飾演,雖非當年年少,角色非文質彬彬,魅力依然。他的盧孟實果斷、轉數快、善鑽營,大膽但講義氣,往往能化危為機,在下風中求勝,一次又一次把「德聚福」這間北京老字號在關門大吉中拯救過來。

誠如上文所說,這作品更多是寫人講人,單一個盧孟實出色是不夠的,其餘的掌櫃常貴、子西和飯莊東主三父子抑或其他人物都代表了不同的人格,他們在特定的環境和背景中,隨着店舖的興衰和時局政局的變遷,各自有自己的命運和面對態度。台上各式各樣的人物,立體而有生命,讓人感受到一個時代的縮影。每當台上有人活動時,觀眾目光就像被鎖定,那並不限於在主角或幾位要角中,而幾乎是任何一個角色。這方面特別感到話劇團的人才濟濟。對白的通透、角色的活靈活現,都見到演員在揣摩角色中所加入的特定技巧訓練。如余翰廷的常貴要快速唱唸菜譜,黄慧慈的洛英輕快爽地把一道羹湯的食材、製法如歌般道唱來,還有劉守正的大少爺和特邀飾余老闆的莫家堯的京腔唱段,以至張焱的大廚李小辮的刀法,身體語言都在更形象化地表現角色的特殊身份,以粵語展現上世紀的北京風情。

導演在一堂具多個出入口的布景中,有致巧妙地安排各式人物出現,其中在表現飯店生意繁忙或緊張時,幾回安排一眾夥計學徒穿插其中,左右急速而過或忙碌上落二樓廂房,人腳眾多卻不胡亂混淆,反助氣氛。原創音樂摒棄京鼓腔調,反而是略帶懸疑思考的現代樂音,又把恰恰是導演與演員極力要保留的1917至1925年的京城面貌來個反向為之,卻用得很具心思和冷靜,不但起了點睛作用,亦讓作品更具現代感。雖然故事的結局並不是皆大歡喜,主角盧孟實救不了「德聚福」,仆心仆命的常貴亦崩潰,尾聲一對對聯:「好一座危樓,誰是主人誰是客?只三間老屋,時宜明月時宜風。」總結的不只是一個故事、一台戲,而是眾人在一個變遷時代中面對生活、生命的態度。

如果「德聚福」的兩位少主不是那樣敗家,根本盧孟實沒有機會入主飯莊做掌櫃,如果盧孟實不是那樣成功,又不會令兩位少爺眼紅要取回「德聚福」。「德聚福」真正的敵人不是賒賬欠債,不是對家飯店,不是扭計夥計或刁鑽客人,而是家族的不肖子。 ◆文:鄧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