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源拍了不少內地劇,並贏得「古偶教父」美名。 受訪者供圖
◆吳錦源和胡杏兒在片場討論演出細節。 受訪者供圖
◆吳錦源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記者胡若璋 攝
◆《獅子山下的故事》片場花絮。受訪者供圖
◆吳錦源喜歡與演員溝通交流。
◆吳錦源和《獅子山下的故事》主創對劇本。 受訪者供圖
◆胡杏兒及譚耀文在《獅子山下的故事》中飾演夫婦。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一路電視大製作傍身的香港導演吳錦源北漂20載、轉向10年,他證明拍得了古裝偶像劇(古偶劇),也能拍好主旋律題材。訣竅只在一個點:抓住社會變遷的「真情實感」。電視劇也應該關愛社會,照見個體,傳遞正能量和價值觀 。今年熱播的《獅子山下的故事》,便是用他北漂20年對內地社會的觀察沉澱,反過來為香港回歸前後40多年的大事記把脈。「香港本身就是一部長劇。」吳錦源認為,沒有比用一部時代劇為自己的北漂生涯做階段性總結更適合的了。

上兩個十年,古裝偶像劇這個題材大放異彩。千禧年以來的發展,讓世界的目光逐漸投向華夏大地,吳錦源在香港拍完《尋秦記》後北望神州,他想更貼近社會的生活,親自會一會時代的演變感。身臨其境,也是一個導演寶貴的靈感與創作素材之源。北上搵到的第一個劇本便是《仙劍奇俠傳》。這部劇捧紅了內娛當下的諸多女藝人,也定義了不少90後觀眾的青春。

2012年開始,內地電視劇不管從製作成本還是數量都開始走入井噴狀態,投資進入「億元時代」。在這期間,吳錦源注意到一個有意思的社會風潮──中國女性的消費力量與審美覺醒。他回憶那兩年的想法:「電視劇似一面鏡子,映照社會現實下的一些問題,一部熱播劇要能呼應當下的一些社會情緒,而那些年的情緒,就是觀眾希望看到女性在困境中靠自己的努力蛻變成長的故事。」機緣之下,就有了連續兩年的《美人心計》、《步步驚心》,一直延續到2017年的《楚喬傳》,一個綜合、提升並取代古偶的「大女主」類型劇出現了。推出那麼多類型片,部部皆是熱播劇,吳錦源坦言,一部劇火了,同類型的題材會陸續找上門來,自己很多時候也是被選擇的那一個。

從大環境構造小人物

即使都是拍古裝偶像劇,吳錦源自認,沒有所謂的製作模式和標準,更多從劇本以及觀眾層面的接受度去思考拍攝方法。劇本的故事和情感,如何落到一個「真實感」上面呢?他是個向生活要素材的高手,家人、朋友的所遇,看報紙社會新聞的所感,都成為他依次構建電視劇角色的法寶。他喜歡步步自問,問自己,也是問一批又一批年輕觀眾:你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想從喜歡的影視劇裏獲得些什麼?時間的鐘擺,來到了最近的一個五年。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2019年建國70周年、2021年建黨百年、2022年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這一系列時代大事記的推波助瀾下,主旋律題材在內娛層出不窮。吳錦源也會追看一些口碑劇,如《覺醒年代》、《山海情》。如何從大環境去構造小人物,時代也是一個人物的重要根基。在他看來,這幾年電視圈最重要的發展之一,就是主旋律題材得到很好的挖掘和表達,電視劇理應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和價值觀。

至於能夠在自己北漂20年時遇到《獅子山下的故事》這個時代劇,吳錦源笑言,和自己來自香港也有一定的關係。這部戲跨度40年,用三個家庭、兩代人來反映大時代,也來講述香港人的「獅子山精神」故事。拍攝《獅子山下的故事》時,選擇用茶餐廳這個最具香港城市個性和底蘊的場景來切入,去看其間香港人的堅韌不拔和濃烈的人情味。

想拍平民英雄題材劇

影視劇跟着生活在變,也要反映生活從古偶劇轉拍時代正劇,吳錦源稱,談不上多麼得心應手,恰巧把這些年在內地各處觀察到的生活糅雜、提取,把看到的很多人物故事想辦法融合到一個角色身上。當然,劇本角色的創作溝通中,不想一味聚焦和誇大愛情,更想傳遞給觀眾:「我們的一生不只有愛情,還有更豐富的社會生活,很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故事都可以很美好。影視就是這樣,一直跟着生活在變,同時也反映生活。」

不拍戲的日常,吳錦源喜歡看報紙。社會新聞裏的人物,尤其讓他感興趣。就比如,疫情最初那半年,一些跨境貨櫃車司機為了配合防疫政策,一直生活在車裏,不希望影響其他人,很令人感動。吳錦源內心一直想拍一部「平民英雄」的戲。所謂普通人的英雄之舉,雖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甚至是不起眼的,但吳錦源卻覺得,個人無意識的善良,管好自己就幫了別人;有些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成為了各行各業的「逆行者」。

作為電視劇導演,時常也能聽到很多人對電視劇人「胡編亂造」的批評聲。吳錦源喜歡從社會新聞裏的小人物故事、日常親朋的所遇中打撈素材。「導演畢竟也是一個創作性的工作,需要思考素材和場景、背景是否適配?是否具有足夠的信息量?」普通人的戲要真,不去創作只想還原,那就是做紀錄片了。好的電視劇有着很強的社會影響力和直抵人心的力量,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成長中,電視劇也構建很多人的成長底色。只不過是在這10年中慢慢從電視轉移到了視頻流媒體上。但無論傳播載體如何變化,導演吳錦源也時常自我提醒:社會環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不管拍什麼樣的戲,關愛社會和個人的真心要不斷再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