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溟 經濟學博士、華興證券(香港)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

4月18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全國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電視電話會議上部署十項重要舉措,要求努力實現「民生要托底、貨運要暢通、產業要循環」。

此後,發改委、交通運輸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也相繼發聲並加碼政策,提出堅持上下聯動、部門協同,加大重點措施協調督導力度,及時有力解決落實過程中的難點、堵點問題,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保障物流暢通和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循環。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對全球產業鏈穩定和供應鏈暢通帶來空前挑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兼顧生產效率和產業安全,全球供應鏈調整加速,供應鏈本土化、區域化、分散化、多元化趨勢更加凸顯。但是,中國正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增值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不斷推進供應鏈的本土化。鑒於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中國在製造業和製造業產品出口方面的獨特地位,一些中低端產業的遷出是經濟發展規律使然,而且任何國家或世界其他地區與中國切斷聯繫都將付出高昂的代價。

在此次疫情衝擊下,中國供應鏈和物流鏈表現出了強大韌性,和產業配套齊全、基礎設施完善、人力資源豐富等綜合優勢一道,為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正常運行提供了穩定性和安全性,增加了跨國公司布局的黏性以及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在全球供應鏈加速調整中掌握了一定主動權。

「補鏈強鏈」既重要又緊迫

不過,疫情也暴露出中國物流鏈、供應鏈、產業鏈中的一些斷點、堵點、痛點,提升其穩定性和競爭力以「補鏈強鏈」既重要又緊迫。近期俄烏衝突持續發酵,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全球多個主要經濟體通脹壓力上升,美聯儲等發達經濟體央行緊縮節奏加快。國內外環境復雜性不確定性加劇,海外經濟體利率上升限制國內利率調降空間,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抬高製造業運營成本,疫情拖累物流運輸效率、增加居民就業壓力,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拖累了消費和投資,穩增長政策發力迫在眉睫。

特別地,自今年3月份以來,內地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明顯影響居民消費、工業生產和物流運輸等方面。部分地區層層加碼或「一刀切」管控,地區之間各自為政以至中斷正常物流,更是影響了物流暢通、管控區人民生活和企業生產,疫情影響範圍從以客運為代表的生活性服務業逐步擴大至以貨運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衝擊了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對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帶來了較大影響。

物流須盡快回到正軌

正因如此,全國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電視電話會議才提出,要改善物流從業人員工作生活條件並給予延期還貸等金融支持,足量發放使用全國統一通行證,逐個攻關解決重點地區突出問題,着力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通過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科技創新再貸款和用於交通物流領域的1,000億元再貸款撬動1萬億元資金,建立汽車、集成電路、消費電子、裝備製造、農用物資、食品、醫藥等重點產業和外貿企業白名單。

筆者認為,在近期防控疫情、穩定經濟的戰役中,必須做到:推動物流盡快回到正常運行軌道,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加快建立儲備充足、反應迅速、抗衝擊能力強的應急物流體系;加快推進基層社區網、快遞物流網和電子商務網「三網合一」進程;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和綠色物流、冷鏈物流、城鄉配送;提高物流業組織管理水平,降低企業物流成本。

要以更為高遠格局發展

在筆者看來,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從更為長期的視角和更為高遠的格局,重視物流在支撐宏觀經濟運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中的意義和作用。須知,物流是要素流通的基礎支撐,是促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有序循環的基礎架構,是經濟發展規模、發展階段和結構特徵在流通環節的基礎體現。

中國正處於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大力發展硬科技和智能製造、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助力製造業攀升價值鏈上游的關鍵階段,也恰恰是提升中國物流鏈、供應鏈的有效性、穩定性和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關鍵時間窗口。隨着業務場景和客戶需求日益多元、渠道環節愈加複雜,對於物流鏈、供應鏈的需求將不斷提高。在服務「雙循環」過程中,必須要更好地構建陸海聯動、東西互濟的供應鏈體系以及互聯網網上聯通、數據聯通,滿足客戶對物流服務端到端的需求,不斷提高效率、優化服務、降低價格、確保時效。

長遠來看,在深化流通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建設現代物流體系、暢通物流渠道,有利於提升流通效率、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有利於相關行業的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有利於加快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並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有利於破除地方保護、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促進標準、規則、政策協調統一,有利於中國市場和優秀企業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推進更高水平改革開放。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