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看芭蕾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羅茱》),也令我聯想到東方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梁祝》),後者乃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被改編最多的古代悲劇作品之一。上海芭蕾舞團早於2001年就把它改編成4幕芭蕾舞劇,由該團時任藝術總監辛麗麗編舞,在當年年底舉行的上海國際藝術節閉幕上首演。

順便提提,辛麗麗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芭蕾舞演員,也是上海芭蕾舞團台柱,曾領銜主演《天鵝湖》、《吉賽爾》、《唐吉訶德》和《羅密歐與茱麗葉》,以及民族芭蕾舞劇《白毛女》、《雷雨》等。她當年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演出的獨舞《天鵝之死》給我印象很深刻,她那雙伸展開來的纖細雙臂,輕緩地挪動,將垂死天鵝展翼掙扎的情景演得栩栩如生。這樣的背景,由她編導的《梁祝》芭蕾舞劇自然引起關注。

人們也常將《羅茱》跟《梁祝》比較。從故事梗概看,兩劇確有相似之處:都是年輕情侶為愛情抗爭,並最後殉情的悲劇,故事悽美,令人動容。

年輕人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都是勇敢而愉悅的。但因應文化差異,兩對情侶對愛情的認知和表達愛意上有所異同。羅茱二人是兩大家族後人,直率大方,天真爛漫,富有青春氣息,敢想敢為。相對來說,受限於當時(傳說是東晉時期)的社會環境,祝英台要女扮男裝上學,兩人同窗3年,感情深厚,梁山伯居然不知祝是女兒身;所以,梁祝對愛情的表達比較含蓄。這點由何占豪和陳鋼創作的著名《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中已表現出來。

而在芭蕾舞劇的演繹上也很明顯。舞劇和戲劇的最大不同,是前者以無聲的肢體語言傳情感和溝通,視覺上的舞姿和服裝相當重要。辛麗麗到底是國際知名的舞蹈員出身,她在編舞和服裝上,顯然想將西方芭蕾的經典元素和東方的民族性融合。梁祝在墳中化蝶,雙雙飛去,是這齣悲劇最浪漫的一幕和結局,她也以此為編舞主題。

《梁祝》就在色彩斑斕的群蝶飛舞中拉開了序幕,只見遠處的流水小橋上,有一雙璧人談心,恬淡悠然,與江南山水的旖旎風光融為一體。舞劇特別設計了一系列象徵彩蝶的紗裙:序幕中是繽紛小蝶,「共讀」中是黃綠色蝴蝶;「抗婚」時是黑灰色蝴蝶;最後的「化蝶」一幕,則見彩蝶飛舞……不過,好看是好看,只是經典紗裙和民族長裙交替出現,難免感覺不太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