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兩岸的建築物燈火通明。(中新社資料圖片)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香港有不少建築外墻都設有LED燈帶、射燈等燈光設施,街道上亦有不少霓虹燈招牌,但過量的光源容易造成光污染問題,對市民造成困擾之餘,亦不利環保。環保團體綠惜地球今日(24日)就香港光害問題,在「世界生態城市高峰會」發表報告,指出香港光害重災區的光害程度,超出國際標準約9倍,惟環境局的應對措施未能有效規管。

綠惜地球在社交媒體指出,香港廣告招牌燈光、地盤照具等導致的民居滋擾尤其嚴重,但政府未量化問題,以致無法掌握其嚴重性及影響人數。該團體多次前往旺角街道進行光度測量,其結果發現平均亮度較國際照明委員會標準超出8.9倍,亦是路政署道路照明指標的2.8及1.6倍。而根據環保署數據,光污染投訴數字由2011年的234宗升至2020年的373宗,上升近六成。即使環境局響2016年設立戶外燈光約章,以自願形式設定熄燈時間,但投訴並未回落,反映成效存疑。

綠惜地球表示,研究團隊正收集香港更多地區的光度數據,預計在明年能建立量化評估方法,供政府制訂光污染評估標準,希望未來能平衡商業宣傳和居民利益。

責任編輯: 蔡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