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民建聯發展政策發言人劉國勳提出6項修改法例的建議。(資料圖)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新一屆立法會開始正式運作,各界關注議員如何落實選前承諾,解決香港多項深層次矛盾問題,立法會議員、民建聯發展政策發言人劉國勳議員今日(16日)召開記者會,提出6項修改法例的建議,壓縮土地規劃流程,預期將可令土地發展加快5年。劉國勳促請政府主導香港土地使用的策略及目標,主動定期改變土地用途。

劉國勳提出6項建議,包括:政府可以主動統籌土地發展項目,包括因應社會需求,每隔數年主動檢視土地用途;檢討城規會職能及條例,包括劃一公私營用地申請程序、重整城規會小組委員會職能等;提升土地用途彈性,增加經常准許的土地用途內容、鼓勵發展商提供規劃增益;減少重複程序加快審批,合併重複公眾諮詢,同步進行多項發展相關條例,如《環境影響評估條例》、《道路(工程、使用及補償條例)》等相關條例;善用私人市場力量,由劃政府主導土地規市場運作;針對北部都會區發展,完善收地賠償機制,劃一使用「甲區」賠償率。

劉國勳指出,現時的土地開發程序繁複,重複的公眾諮詢及研究,加上政府部門不協調及規劃程序冗長,令生地變熟地往往花上10年,建議刪除重複的程序,部分程序亦可同步進行,縮減整體發展的時間,劃一公私營用地向城規會申請制定法定圖則的流程,私人用地的申請毋須再經「修訂」及「核准」兩輪相似的程序,改為經政府部門初步審視後,就可以直接進入制定圖則。

為解決目前制定圖則的程序繁複問題,劉國勳認為可以把同一個階段的多次諮詢合併,行政長官就處理反對意見的時間亦應縮短,在制定圖則時展開其他法定程序,例如環境影響評估﹑道路工程刊憲等。一旦圖則獲批准就可立即收地,把目前需時8至10年的程序同步進行,預計可以比目前快5年。為加快發展,政府可完善收地賠償機制,劃一以「甲區」賠償率,減少收地補償爭議,亦有助加快北部都會區的建設。而為增加規劃彈性,劉國勳建議仿傚新加坡的「白色用地」(White Zone),或增加經常准許的土地用途內容。他認為若建議獲接納,北部都會區建設可以由政府預計的20年,加快至10年基本完成,15年已成熟運作。

責任編輯: 李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