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央視新聞《相對論》年終策劃《跨年之問》對話,首期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被記者問到對美國「民主峰會」的參會名單有何感受時,鄭永年回應說:「美國完全是根據『聽不聽話』來定義民主的,這不是一個『民主峰會』,而是一種『行為藝術』」。

鄭永年表示,美國所謂的「民主峰會」,實際上是政治峰會或者意識形態峰會。「裏面有些國家、『民主體』是非常窮的,他們實際上是陷入了一個『民主陷阱』。」

鄭永年稱,美國說民主會促進發展,但西方的發展本身並不是民主的結果。「我把西方的發展總結為三個階段,先經濟——原始資本主義;後社會——搞福利,比如德國的社會保障就是在俾斯麥的專制時代開始的;再才是民主。對那麼多發展中國家搞『一步到位』,甚至先『民主』後發展,能找出一個成功案例嗎?找不到。」

針對台灣當局也在「民主峰會」受邀名單之中,鄭永年稱,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台灣曾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卻未能持續發展,究其原因,正是當時台灣地區領導人刻意學美國的「民主」。如今,台灣當局還要參加美國所謂的「民主峰會」,是在搞「行為藝術」,解決不了台灣的問題。

根據「聽不聽話」定義民主

鄭永年認為,美國針對中國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因為中國的現代化是西方模式之外的另外一種選擇,既實現了發展,又堅持了獨立,這是很少有國家能做到的。美國一些人對中國的擔憂、恐懼感就來自這裏。

在這種背景下,「民主峰會」的「峰」,可以理解成「封閉」的「封」。鄭永年認為,「美國完全是根據『聽不聽話』來衡量、定義民主的。拉幫結夥,符合自己定義的、『聽話』的拉進來;『不聽話』的,美國聽不到也聽不懂。不能接受不同意見,這是封閉的表現。」

在鄭永年看來,中美有合作、競爭,也有對抗、衝突,但仍是可以和平共處的。中國和美國的民主,是不同形式的民主。「現在這個世界,並不是美國定義怎麼樣就怎麼樣,美國人定義成冷戰,我們可以避免冷戰。對民主的定義也一樣,不是說美國的定義就是定義了,命運是靠自己來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