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看了36集的《向警予》電視劇後,再在大銀幕上看了《梅艷芳》,雖然她們的時代背景、成長經歷、奮鬥目標乃至人生信仰都不一樣,卻有一個共同點:都很爭氣,也很講義氣。

梅艷芳是天王巨星,其音容笑靨和歌聲心曲都有完整記錄,並在我城引起強烈共鳴,其複雜的家庭背景和坎坷的個人經歷,更叫人同情,也為其輝煌的演藝事業增添傳奇;相比之下,比她早出生68年的向警予家境富裕,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心胸和志向更廣更大,作為中國女權先驅和為信仰犧牲的烈士,對社會、對國家的貢獻更大,影響也更深遠。

前者的傳奇惹人好奇兼憐惜,她的成就更多地體現在個人奮鬥上;後者的事跡則令人敬佩和追悼,她的大愛表現於實實在在地幫助勞苦大眾上。但無論如何,兩位都在能力和見識局限下表現勇敢、突出,都值得記載和頌揚。

20年前,我開始動念寫《時尚偶像》一書,花了10年時間,除了專研時裝史和藝術史外,也斷斷續續看了不少國際知名女人傳記,甚至同一個人物,也看了不同的版本,以求掌握更立體的人。最初,我想寫的那些人物還很少被拍成電影或電視劇,我的研究相對困難。

但在我寫作的後期以及書出版之後,西方影視界開始流行起拍名女人傳記,於是,《粉紅色的一生》(La Vie en Rose)、《少女香奈兒》、《情迷夢露7天》、《戴安娜》和《摩納哥王妃》陸續上映。在政界方面,有《英女皇》、《昂山素姬》和《鐵娘子 — 戴卓爾夫人傳》,還有更早上映的《貝隆夫人》(1996年)、《傳奇女王伊利沙伯》(1998年)及其續集《傳奇女王伊利沙伯:黃金盛世》(The Golden Age,2007年),以及去年上映的《居禮夫人:一代科研傳奇》等等。

在不少人的觀念中,女性屬於家庭,對社會貢獻不大。事實呢?毛澤東早在半個世紀以前說過:婦女能頂半邊天。曾經一度激勵當時的內地社會,但落實下來卻不容易。無論從生理構造角度看,還是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論,女性獲得肯定仍然遠遠落後於其實際貢獻;在落後鄉村,女童仍被當作物品販賣,女性承受的家暴仍嚴重;即使已進入服務型社會的今日香港職場,政府統計處近年數據顯示,男女同工不同酬現象仍嚴重,個別行業如金融界相差更達1萬元。

多拍幾部女性傳記,記錄她們的事跡,除了有助喚醒女性意識外,更可以激勵她們勇敢擺脫桎梏,自信地為社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