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解雪薇報道)約50名港深青年昨(19日)透過線下及連線參與「織心灣區」活動,來自教育、社企行業的三位港漂現場分享經驗,不少新港漂關注創業及資格證書轉換問題。有留學中介指有港生到到內地求學後,反饋從對內地陌生到生發了國家榮譽感;亦有曾參與內地扶貧項目的碩士新生,希望在香港學習較為成熟的社企運作思路,回內地後助力社企領域。

約50名港深青年昨透過線下及連線參與「織心灣區」活動。(大公報記者攝)

由共青團深圳市南山區委員會主辦,由RE-LOOK社會創新工作室與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承辦、高北十六協辦的活動「Together 遇見美好」主題文化交流活動暨織心灣區Mentorship師友見面會昨日舉辦,新來港和新來深的各25名青年,分別在油麻地和深圳南山進行現場互動,其後又透過連線交流對話。

創業兩年以來,幫助過千名內地生到港求學,亦有約百名港生到內地讀書的香港銘升書院創始人、香港高等院校協會會長陳澤普指,礙於兩地文化差異及信息不對稱等原因,不少港生求學主要放眼國外,但隨着大灣區發展,不少港生的大學夢亦於內地起航,「很多學生初始對內地很陌生,覺得環境差,但真正去後想法大為改觀,會告訴我自己有了國家榮譽感,也會關注冬奧會、國足賽事等,這才是真正的融合」。

新來港學生王玥璿曾於內地參與扶貧項目,她認為內地鄉村振興、扶貧領域不能空有一腔熱情,「不僅要有情懷、亦應具備鄉村常識和邏輯」。目前於中大求學的她認為香港社企運作模式較為成熟,如會將扶對象細分以發揮能動性,「這種思路令自己備受啟發,希望日後回內地運用於職業發展中」。

「我比較關注長者、LBGT及婦女問題」,現時為註冊社工的Karry來港已有3年,她說實習期間接觸到認知障礙的長者,透過帶動他們治療,「令他們由感到自己沒用,到反饋提升了自尊感和自我價值,我自己都覺得很有成就感。」中大校友慈善基金總幹事、中大社會服務管理碩士課程兼任講師梁永宜亦分享了兩地社會創新模式的不同及發展歷程。

與會的港漂們均表示期望盡快通關,有四位來自中大的碩士新生指每日關注通關新聞,稱對12月通關消息喜憂參半。「擔心又是狼來了」,Sophia苦笑道,她說在內地亦已習慣「健康碼」,讚同有效的追蹤系統可令防疫更為高效。Joye希望可在明年四五月畢業季前大規模通關,以免影響回內地面試及就業機會,Molly和Cara指通關後期待可以體驗搭乘西九龍高鐵回故鄉。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