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後排左七)參觀北大紅樓。

唯文化藝術和歷史不可辜負!這期和大家分享這周參觀北大紅樓的感想及文化科技融合的中華文明基因物證遴選工程(簡稱:文基工程)活動。

上周幾晚凌晨整點,我和朋友都在網上搶參觀名額,自8月1日北大紅樓對外開放參觀,非常火爆,最少都要一星期前網上預約。看《覺醒年代》後,我一直想到北大紅樓參觀和學習,作為在京港人,這部分歷史,是我小時候在香港上小學、中學時缺失不全的,香港的課本只輕輕帶過。成年後,也是自己買書、翻資料、上網、看影視作品去了解,一直感覺還是不夠全面。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今天到了北大紅樓現場,逐個房間按時間線去感受當年一大批先進分子,先輩李大釗、陳獨秀等,如何傳播馬克思主義、如何成立共產黨早期組織、如何促進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如何貢獻建立全國共產黨組織等等,我在現場想像百年前的場景,看到五四運動的橫條,令我相當震撼。 我印象最深的是,看見當年毛澤東負責的圖書館登錄課的具體六條職責,這細節是我以往在書本上沒留意到的。到了二樓,跟着偉人的步伐,在郵輪布置的房間裏感受到周恩來、鄧小平等前輩在當時時代背景下漂洋過海的不容易,還有回國救國的情懷。分享一個小細節,在「每周評論」的房間裏,我們發現了第一號的右上角標示「星星日」,再仔細翻後幾天,這個應該是「星期日」,可能當年是不小心的小問題吧,估計背後是一段有趣的故事,看到當年的報紙真跡,也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我強烈推薦更多港人、內地港人到北大紅樓參觀,親身感受近百年無數偉人如何為國家付出和犧牲,我們才會有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也提醒我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接下來更有力量去面對各種挑戰!

參觀北大紅樓後,我接到收藏界張巍師兄的活動邀請,關於一個對文化產業收藏界、對經濟內循環激發新活力非常有意義的大工程,活動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球財經》雜誌社主辦,海南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工作委員會、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牽頭。 從宏觀來看,房子只住不炒後,如能盤活藝術收藏品這部分資產,促進經濟內循環,必定大有可為。先了解一下收藏品的存量有多大,活動上我得知,除港澳台外,全國已調查登記的可移動文物有1.08億件/套,不可移動文物76萬處,文物藏品4,138.9萬件/套等等,各位再想想單件收藏品的價值,總額是天文數字!

簡單地說,收藏界一直遇到的問題就是大量藏家的收藏品沒法在市場上有效流通,為什麼?因為「三確」問題:一、確真,此物是真品?贗品?有沒有公認?誰能說了算? 二、確權,怎麼證明此物是此物?怎麼證明證書和實物是一一對上的?怎麼證明此物物權是誰的? 三、確值,有沒有衡量價值的標準?按什麼參照標準來算?現在此標準是落在國外相關行業?或是得建立一套中國標準?標準如何建?這三個「老大難」問題多年來一直沒法有效解決,俗稱「水太深」。

那如何破局呢?今期版面有限,留待下期分曉。

●作者/圖片:文旅部香港青年中華文化

傳播大使 梁家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