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工業一直是推動香港經濟重要一環,隨着科技發達,本地廠商一直與時並進,積極升級轉型,以提升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現時國家正全速發展成為世界製造強國,而香港亦全力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因此,香港應該把握好這個歷史機會,推動廠商結合科技與生產,從而完善香港整個創新產業鏈。

香港的基礎科研實力毋庸置疑,例如擁有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學、16間國家重點實驗室、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分中心、20多個與世界頂尖學府及科研機構合作的創新研發平台實驗室等,為「再工業化」發展提供養分。然而,科研往往停留在中、上游階段,未必能夠真正切合廠商生產需要,而當業界嘗試科技創新時,又難以物色合適的技術和合作夥伴,在科研與生產之間出現落差。

完善產業鏈 產研須合作

有見及此,廠商會自2019年起醞釀成立科技商品化平台,一方面解決香港應用科研不足的短板,另一方面推動產業關鍵技術的突破,並於日前正式啟用。有關科技商品化中心(CMA+),佔地5,000呎,旨在推動政、產、學、研四方合作,當中設置分子實驗室、有機化學實驗室以及多種創科設備,供企業租用進行產品研發、設計及測試,同時有檢定中心為企業提供技術、國際認證支援等,使本地科研項目更能切合生產和市場需求,從而令科研成果可以更短時間、更低成本推出市場。

「商務氣泡」利廠商管理內地廠房

業界力求自強不息,奮發求進,致力利用科技推動生產。不過在個別環節,仍未能完全依賴科技,需要親力親為,人手配合。因此,除發展「再工業化」外,廠商希望政府可以早日與內地達成協議,恢復正常通關,起碼容許「商務氣泡」,可以返回內地管理廠房。

兩地可研健康碼互通互認

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早前表示,香港已與中央開始商討「專家對接」機制安排,目前正按中央要求疏理一些與防疫相關的資料,商討具體通關條件安排。有意見指香港可推動自身的健康碼,與內地的健康碼互通互認,並以自願原則進行,讓需要往返內地與香港的人士使用。

對廠商而言,推動「再工業化」及盡快內地與香港重新通關,是香港未來工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期望政府正視形勢,加大力度,切勿落後於形勢。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