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不單擴大香港的市場規模,亦為港商創造進軍內銷市場的機會。圖為香港中環街頭。資料圖片

史立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香港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受限於人口只有700多萬,本身市場有限。國家推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不單擴大香港的市場規模,亦為港商創造進軍內銷市場的機會,協助推動國家內循環政策。有見及此,香港政府可以為港商提供協助,締造三贏。

日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回港易」計劃由9月8日起全面恢復,適用於內地全境和澳門;另一個更重要的安排「來港易」,即讓來自內地和澳門的非香港居民可以豁免強制檢疫來港,將於9月15日正式推出,屆時深圳灣口岸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每日分別有1,000名非香港居民可以進入香港。同時,特區政府已向中央提出建立專家對接機制,安排兩地專家討論兩地正常通關的條件。

此外,中央在一星期內先後公布有關前海及橫琴的發展方案,其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面積將由14.92平方公里大幅擴展至120.56平方公里,而港珠澳大橋的開通,亦大大拉近香港與珠海和橫琴的距離,為香港創造機遇。

把握內循環機遇

隨着人流逐步重新開通,不同的發展方案如箭在弦上,香港應積極把握商機,例如國家正積極邁向以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模式,香港可以藉大灣區擴大市場規模,由服務700多萬人,大幅增加至8,600萬人;港商亦可透過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服務內循環並把握營商機會。

因此,特區政府應配合國策,鼓勵和協助港商加快「出口轉內銷」的策略轉型,當中有3個重點方向。

渠道:建議政府積極向中央爭取便利化安排,例如把握電子商貿蓬勃發展的機遇,拓寬內銷渠道,依託「香港品牌」的優勢來參與和促進內地市場的高品質發展。

信貸:建議政府協助港商管理內地市場特別是中小型客戶的應收賬款風險,例如探討讓出口信用保險局職能「過河」的可行性,以針對內地商業信用制度未夠健全、企業「放賬多,收數難」的痛點。

展覽:建議政府向國家有關部門爭取,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和「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中為「香港館」配置更大的展位面積,以容納更多港商參與每年一度的盛會,並於香港或大灣區舉辦第三個以進口內地為主題的國家級商品博覽會。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