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熙

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一個回顧與展望《香港國安法》的研討會上發表講話,表示有了《國安法》保駕護航,香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必將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又提到期盼香港經濟更加繁榮,各項事業發展更加均衡,社會更加和諧安寧,特別是現在大家揪心的住屋問題必將得到極大改善,將告別劏房、「籠屋」。筆者在想,到底本港房屋問題有多嚴峻,才會令國家領導人一再提及房屋問題,甚至明言要告別劏房、「籠屋」呢?

全國港澳研究會委員、民建聯常務執行委員會委員梁熙(資料圖片)

香港樓價出名高,而且單位出名「細」。團結香港基金研究顯示香港人的平均居住面積為161平方呎,遠遠低於深圳的300平方呎,土地總面積比香港更細的新加坡,平均居住面積也有270平方呎;另一方面,同樣出名「擁擠」的東京,平均居住面積也有210平方呎。換句話說,即使撇除住在劏房、「籠屋」的香港市民,一般的香港人,其實也不是住得「特別好」。別忘記一個事情,香港的樓價還要冠絕全球,有國際機構的全球城市樓價負擔能力報告指出,香港連續11年蟬聯全球最難負擔的房地產市場第一名,樓價中位數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高達20.7位倍,即相當於香港人要「不吃不喝」20.7年才能買到一個住宅單位。在此情況下,莫道是劏房戶、籠屋戶,基本上一般香港人都是「住不好」又「住得貴」。

那麼劏房戶又是甚麼狀況呢?根據今年三月發表的「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報告,估計有超過22萬人居住於劏房,大約63%的劏房戶住於面積少於13平方米的劏房,人均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為6.6平方米;6.6平方米,大約等於71平方呎,曾有研究過房屋問題的好友指出,狹窄的居住環境不但影響人的心理健康,對孩子的學習、活動以至伸展都可能會有影響。日前夏寶龍主任特意提到劏房、「籠屋」,足見在中央政府眼中,房屋問題不但要好好解決,而且要讓港人住得更好!

相信每個香港人都希望自己能住得好、住得大,但在這個繁榮卻「殘酷」的大都會,要有一個自己的安樂窩亦殊不容易。符合資格申請公屋的市民,由於現時有超過25萬宗公屋申請,一般公屋申請者可能要等5.8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上樓」;想「上車」買樓又如何?根據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各區尤其是新界西已迫近歷史高位,筆者相信現時即使是一個500平方呎的新界區住宅單位,也未必是一般家庭所能負擔。等不到公屋,抽不到居屋,又買不到私樓,部分港人要住劏房甚至籠屋,也是無可奈可,為勢所逼。

要解決房屋問題,必須要有新思維,過去一段日子,各界社會人士都提及過不同的拓地方案;筆者認為,填海、棕地等開發土地方案,我們都可以考慮,但社會大眾可留意,在新界等地區有2400公頃祖堂地,只要我們好好善用、開發,它能釋出的土地,可能比填海得來的土地還要多;當中關鍵在於,特區政府是否有意願修改法例或程序,改變以往「一份反對意見」可推倒整個收購計劃的做法。關於土地房屋問題,已經拖拖拉拉了多年,請特區政府、各界社會人士拿出氣魄,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解市民之所困。

(作者為全國港澳研究會委員、民建聯常務執行委員會委員)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