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內地的生育政策,因應社會變遷而制定,從一孩至二孩,最近放寬至三孩,其中的原因包括人口老化對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縱使放寬了生育數目,但新一代尤其是居住城巿的年輕人,許些都表示會細心考慮,認為生育孩子是個重擔,也是長時間的責任。有專家已呼籲當局要加強支援和資助,如託兒服務、教育津貼、住房等,以減輕因多生育而引致的壓力。

事實上,在一孩政策下很多父母都把大部分金錢和心力用於栽培和照顧獨子,個個是寶貝。一下子教養成本大大提高,且成了社會風氣。成本概念改變了不能回頭,放寬至二孩政策時,許多夫婦難以支付倍增的養育開支為由拒絕多添孩子。

加上近年內地經濟發展急速,城巿青年人感到追趕步伐快得令人喘不過氣,有些思想較負面的,認為自己無論如何努力,在事業、金錢和感情上都難以成功,走至極端是以消極的心態過活,於是社會出現了一群「躺平族」,終日躺在家裏,不婚、不育、不消費。難以想像他們往後的日子如何度過,老來不就成為貧困的獨居老人?不事生產的青年人不單阻礙社會經濟發展,也是社會的一大負擔。

愈來愈多消極的年輕人,這現象出現在很多發達的國家和城巿,例如日本有所謂的「御宅族」,終日躲在家中,不外出、不交際、不工作。又有「低欲望族群」,僅過着最基本的生活,打打散工,足夠餬口便滿足。在韓國昂貴的生活指數,令青年人對組織家庭帶來的龐大生活壓力感到恐懼,於是出現大群三棄世代(Sampo Generation),放棄談戀愛、結婚和生育子女。這些傳統的枷鎖男女都在逃避。香港樓價長年位處世界頂峰,新一代也為居住問題選擇遲婚、不婚、不育等。

看來幫助新一代解決生活壓力,是處理人口老化之前更迫切的問題,只要新一代對未來看到希望,他們才有動力成家立室生兒育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