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度

世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尤對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推崇備至,喜愛有加。他曾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寫評論,認為「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正是唐太宗,不遺餘力將王羲之推上 「書聖」位置。

太宗皇帝生前不惜重金搜求王羲之墨跡3,600紙,但估計只有少數是真品,相當多是贗品。這是因為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是東晉,東晉之後是南北朝,到隋、唐相隔年代久遠,王羲之流傳下來的真跡確實難求。 而且,有史記載,自東晉王羲之在世時,就有人偽造王書而羲之自己初看也不辨。自此,贗品便代代翻造,不計其數。

目前存世的王羲之墨跡中,有許多被鑒定為唐代的摹本。例如: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快雪時晴帖》,被鑒定為唐摹本;遼寧省博物館藏的《姨母帖》及《初月帖》,是《唐摹萬歲通天帖》之中的兩件帖;上海博物館藏《上虞帖》,為唐摹本;在美國的《行穰帖》,是硬黃雙鈎填墨本;日本皇室藏有《喪亂》、《二謝》、《得示》等三帖;日本私人收藏《妹至帖》及近年才公開於世的《大報帖》等,均被鑒定為唐雙鈎填墨摹本。而這些,原先多為大內藏品,即是皇帝的藏品。

「雙勾填墨」亦稱「雙鈎填墨」,以這門高仿技術複製書法始於唐朝太宗年間,當時李世民得到《蘭亭序》真跡後,曾命當朝書法名家褚遂良、歐陽詢以及弘文館拓書人馮承素等勾摹數本。勾摹的方法是以較透明的硬黃紙,覆於書跡上,先以細筆勾描輪廓,再用墨填補,精準者可以假亂真。所以,要鑒別出真偽,比登天還難!

宋代《東坡題跋》中記載,有一次蘇軾進宮參觀了大內藏寶,出來後記述:「今官本十卷法帖(即《純化閣帖》)中,真偽相雜至多。……余嘗於秘閣觀墨跡,皆唐人硬黃上臨本,惟《鵝群》一帖,似是獻之真筆。」

宋代皇帝收藏的已經很多是臨本,到清代皇帝又何來真跡呢?所以,不要以為皇帝收藏的便是國寶真跡,其實很多是臨本,真正的贗品!不過,即便是贗品,時至今日,也價值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