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過年,應該是過農曆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名為春節,指節氣中的立春,被視為一年之始,確值得好好迎接。

不過,疫情下的節日自然沒往常般熱鬧,除了直系親屬外,很多人都選擇「就地過年」或者「網上拜年」,父母更不會帶同小朋友串門,在路上也盡量避免跟陌生人接觸或接受禮物,一些公益機構在以往藉節假日出外派小禮物的活動也暫停。

幸好,天公作美,只在年廿九(上周三)那天下了些細雨,其他日子也算陽光普照,令被困了一年的人們即使不串門走親戚,也可以外出走走、散散步,感覺春天的和熙,以及大自然的清香。

以往,不少打工一族會在連續數天的紅色假期外,另加年假,放上十天八天,乃至更長時段,回故地探訪或到外地旅行,跟久別的親友敘舊或遊覽風景。只是在今年,這些習以為常的活動、節日都變得奢侈。但換個角度看,少了張羅過年的忙碌和團聚的熱鬧,卻換來難得的清恬、閒暇,多了放鬆休息、閉目靜思的時間,讓被充塞得滿滿的腦袋徹底放空。

過去兩年,小小香港承受了雙重打擊,先是無法無天的黑暴恐嚇,價值觀遭到嚴重扭曲,再是肆虐無邊的新冠病毒威脅,生活方式被迫調整。且不說實體經濟受到嚴重打擊,更大大限制了人們的行動自由,家—這個避風塘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我趕在過年前搬了家,除了借機清理家居外,也把平時放着無用、棄之可惜的衣物、用品,作個大刀闊斧般的「斷捨離」,尤其是那些只穿過數次、質料尚好的衣服,以及一些已發黃的舊版書刊。呵呵,整裝起來,居然有十幾箱或包。在捨取之間,猶豫不決,幸好,現在各住宅區都設有可分門別類的環保回收箱,令舊物或許不致於成為「廢物」,也令它們的主人少點罪惡感。

想想,生活中,我們擁有的很多東西,可能只是購物那刻的「衝動」或者「擁有」的滿足感而已,之後,或改變主意,或疏忽遺忘,物品就被丟在角落,寂寞地呆着,不但沒有物盡其用,還佔據了家居空間。

因為疫情,因為「限聚令」,人們多了在家的時間,家不但是棲身之所,也可能是工作場所,佔據生命中近半的時光。在此時此刻,回家休息,養精蓄銳,對舒適、安心的感受格外深。因為,我們都想走更長的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