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偶像節目《跨次元新星》引起關注。網上圖片

當八十後在現場觀看歌手演唱會、九十後通過手機觀看真人主播直播帶貨的時候,零零後正在雲端「推」着他們的「虛擬偶像」——她們不僅有着飄逸頭髮、窈窕身段、晶瑩皮膚,還可以在屏幕上唱跳說笑,與粉絲實時互動,存在感不亞於真實明星。

近日,虛擬偶像才藝競演節目《跨次元新星》在愛奇藝開播引發媒體關注。虛擬偶像是指虛擬的、並不存在真實形體的形象。它借助人物建模、實時渲染、動態捕捉、人臉識別等技術,將人們想像中的具有某部分群體喜愛特質的形象具體呈現出來,使其像真人一樣出現在屏幕上與粉絲互動。近年越來越多國產虛擬偶像進入人們視野,她們有的走進直播間,為品牌代言、帶貨;有的與真人歌手「合唱」歌曲、與鋼琴家郎朗合作「全息演出」;有的還客串「虛擬導遊」,引導屏幕前的觀眾在「雲端」欣賞風景。

深度參與「造星」過程

愛奇藝發布的2019年《虛擬偶像觀察報告》顯示,2018年前後,中國有30餘個虛擬偶像或虛擬組合,然而這一數字在3年內翻了好幾番。「虛擬偶像是我國娛樂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也是技術為娛樂產業賦能的領域。虛擬偶像主要影響的是年輕人,而且顯現出泛化的趨勢,不限於我們所理解的二次元群體。」談及策劃中國首檔虛擬偶像才藝競演節目的初衷,愛奇藝高級副總裁、《跨次元新星》節目總監製陳偉說,「通過粉絲的意志,虛擬偶像的人物設定趨於完美,粉絲也將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和依賴感。帶給粉絲更多的情感投射和心理認同,符合青年群體的心理需求。」

虛擬偶像與真人明星究竟有何不同?虛擬偶像的形象設定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訴求。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Shining動漫社成員、大四學生尹淼看來,虛擬偶像還被賦予有血有肉的性格設定。「在技術和想像力的加持下,相較於真人明星,虛擬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係更為平等,心理距離也更加貼近,並且不會有『人設崩塌』的狀況出現。」某種意義上,虛擬偶像的養成與粉絲密切相關。「打個比方,她(虛擬偶像)開始就是一張白紙,後面的『樣子』都是作為粉絲的我們一起繪製的。」尹淼說,從傳統的「偶像做什麼我都支持」轉變為「偶像做什麼由我決定」,這樣深度參與「造星」的方式正中年輕人下懷。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認為,區別於演員、歌手等職業身份,虛擬偶像在「討人喜歡」的價值確認中不斷被粉絲需要。同時,數字化技術的進步,持續推動虛擬偶像形態的演進,使虛擬偶像朝類型更豐富、模式更多元的方向進化。 文: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