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二五仔」(港譯Two Five Boy/Two-five Boy)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那些幫會中的「內鬼」、「鬼頭仔」、「反骨仔」——為了利益,不惜背叛同門或出賣己方情報。那為何人們會叫那些「篤背脊/篤灰」的人做「二五仔」呢?對於「二五仔」的由來,筆者在網上找到五花八門的說法,且大多與「二」、「五」這兩個數字有關連:

某本在廣州出版的粵語字典中指:

「二五仔」——跑腿的,保鏢或打手,相當於過去的「馬仔」。

這完全偏離了「二五仔」的特質,不像是地道廣東人的手筆;想不到正名為粵典的也不足信。

有指「二五仔」的「二」源自「從屬二主」——為某隊伍服務的同時又服務於另一隊伍;「二五」其實是「二伍」,有背叛所屬隊伍之意。

有稱「二五仔」中的「二五」演化自「二五眼」。查此詞用以譏稱那些對事物認識不清,馬虎了事的人。

《東周列國志》中有記載:春秋時晉獻公所寵幸的二人「梁五」與「東關五」朋比為奸,為驪姬的兒子奪取君位,晉人稱這個二人組為「二五耦」(「耦」,讀「偶」,指兩人一起耕種),自此「二五」就成了奸佞、背叛者的簡稱。

有說「二五仔」中的「二五」來自風水學:

二五交加必損主

「二」指「二黑」,代表病符,主慢性病;「五」指「五黃」,代表與血有關的病和急病。當「二黑」、「五黃」兩者重疊起來時,主人必遭殃。

有云「二五仔」一詞源於「辛亥革命」(10/10/1911-2/12/1912)。中國同盟會在武昌起義後出現分裂,有些人並不贊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且反對孫所提出的平均土地分配。章炳麟的光復會就此退出同盟會,且與黎元洪等人組建共和黨,導致中國同盟會四分五裂。因此,很多行動計劃都被洩露;對於有人出賣組織,孫中山憤然稱此為「義忤」——起「義」的初衷被「忤」逆。由於「義忤」與「二五」音同,所以原來的「義忤仔」就變成「二五仔」了。

《香港工商日報》(1962年11月6日)中一篇有關「二五仔」的特稿,有以下的描述:

「二五仔」是線人的別稱,專替警員收集情報。這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他們協助警方破案後,其功勞或獎金是與警方「二一添作五」,故簡稱為「二五」。

「二一添作五」是「打算盤」的口訣,有平分之意。值得一提,線人大多是與幫會有交往的。

最多人說「二五仔」的稱號出自一個坊間盛傳的「故事」——清朝年代,少林寺有一百零八名武僧,一名叫馬寧兒的因犯事而被逐出少林寺。他懷恨在心,走到官府告密,透露了少林寺的保安機密資料,包括為逃避官兵追捕而逃入少林寺假扮僧侶的反清復明分子的名單。及後馬寧兒帶領官兵往少林寺搜捕欽犯,其間更在少林寺內大肆破壞及縱火;「火燒少林寺」慘烈一幕日後更成為了不少武俠小說及武打電影的核心題材。馬寧兒在眾武僧中排行「第七」,於是有人把「七」字分拆為「二五」,並以「二五仔」統稱出賣兄弟的人。在一些幫會的入會儀式中,其中一環是「斬雞頭」,象徵着斬殺馬寧兒;有時還會以菜刀劈開用寫上「馬寧兒」的紅紙包着的蓮藕,以警告「新丁」勿做「二五仔」;此過程叫「斬七」,箇中淵源有詩為證:

東門城外一死屍,木楊城內盡皆知,

此乃不忠和不義,千刀萬斬馬寧兒。

好了,是輪到筆者出場的時候了;那先來讓大家看看以下三個字的讀音和含義:

「義」,讀「二」,指義氣;非指前述的「起義」

「逆」,讀「亦」,音近「二」,指叛逆

「忤」,讀「五」,指違背

據此,且按破解粵語的慣常原則——音近義同,筆者有理由相信「二五仔」應離不開以下組合:

義忤仔;逆忤仔

「義忤」、「逆忤」就是背信棄義、大逆不道,所以具此特質的人都叫「二五仔」。在香港經典「臥底」電影《無間道(2002)》中,劉健明(劉德華飾)和陳永仁(梁朝偉飾)分別就是幫會暗中派往警方當「二五仔」的黑人物和警方暗中派往幫會當「二五仔」的警務人員。

《鐵金剛大戰金手指》(Goldfinger)是1964年拍的占士邦系列影片,「金手指」是片中的大奸角。由於「篤背脊」最直接的是用「手指」,所以有人以「金手指」來借喻「二五仔」了。

從商業的角度,片商多會找一些偶像級演員去美化「二五仔」一類的角色,這便給予觀眾一種錯覺——「二五仔」也有好人的。筆者以下的一首打油詩或許勾勒出一些相關現實:

劉德華飾古惑仔,兩脅插刀為兄弟;

忠於組織做臥底,受壓唔做二五仔;

不得已做金手指,忠肝義膽天地知;

一干情節多感人,做戲先得咁醒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