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平理

美國炮製的「中國產能過剩論」最近在國際政壇熱炒,但作為緊密盟友的英國似乎未有跟隨。英國經濟大臣阿弗拉米日前表示,英國承受不起對中國「冷眼以對」的代價。中國擁有全球五分之一的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四家全球最大銀行和近三分之一全球領先金融中心,還有氣候問題、新能源開發、海洋治理等,其角色之重,與世界各國的繁榮與可持續發展密不可分,稍為認識國際事務的從政者,都知道不可完全與中國割裂。美國屢屢編造謊言,企圖勾連各國圍堵封鎖中國,只是異想天開。

剛結束的七國集團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發表13頁聯合聲明,聲稱關注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又指中方以非市場政策和行為損害成員國工人、工業及經濟韌性,七國集團會繼續監察中方產能過剩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考慮按照世界貿易組織原則,採取行動確保貿易公平云云。不過,從歐洲各國種種實際行動來看,他們對華態度與聲明所述的有明顯落差,聲明是發自真心,還是受某強大勢力威迫之下附和,大家心中有數。

德國總理朔爾茨早前訪問瑞典時,表示歐盟不應在針對中國電動車方面「步美國後塵」,必須考慮到與中國進行貿易的好處。事實上,在歐盟的政策文件中,中國是被定義為「合作夥伴、經濟競爭者以及制度性對手」,「脫勾斷鏈」「封鎖中國」「中國產能過剩」之類,並不列於歐盟的對華方針。英國雖然較早前「脫歐」,但無可否認仍是對歐洲產生不少影響力,阿弗拉米此一說,已足以證明歐洲對華的態度是務實的,美國打壓中國的圖謀逐漸失去了歐洲的附和。

有外媒分析,法國等歐洲國家普遍將中國視為必要的平衡力量,希望加強對華經濟聯繫。如果說,歐洲與華作良性競爭,比拚質量、比拚服務、比拚概念,這無可厚非,更可促成彼此進步。不過,好像美國那樣以大幅加徵關稅,行使保護主義,手段粗暴,歐洲是不會緊跟。看中歐班列2011年至今,開行剛突破九萬列,貨物發送逾870萬個標準貨櫃、貨值超3,800億美元,歐洲與中國的互聯互通,已成不可逆轉之勢。美國欲拉攏歐洲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的政治鬧劇再演不下去了。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