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會上的新中式服裝、新中式禮品受到消費者喜愛。(記者毛麗娟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毛麗娟)活版印刷、葉畫、影雕……伴隨文化消費升級,彰顯東方美學和中國智慧的新中式生活逐漸成為新時尚。在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數百種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和工藝集中亮相,眾多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迸發出「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充分展現了獨特的東方韻味。

2014年首次參加文博會時,深圳字在文化公司展示了塵封多年漸被遺忘的活字、老機器,把人們拉回到「鉛與火」的時代。字在文化創始人劉美松說:「那時,我們還在經營印刷廠,只是把印刷機器搬到了現場。」

參加了三屆文博會後,字在文化圍繞漢字推出了從單品、桌面、空間到博物館等不同規格和主題的產品陣列,完成了從「活字」到「字活」的轉變。如今,字在文化成為一家以漢字生態為核心的文化綜合服務商,融合漢字藝術與現代設計,持續開發出數百款具有專利的漢字文化創意產品。

創意驅動 文創產品大放異彩

在河南展館內,文化的創新性轉化和傳統技藝的時代性煥新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結合「國潮當紅」的創意亮點,在河南厚重文化的加持下,文創企業輔以新奇有趣的創意設計,創作出有內涵、有故事的文創精品、數字文創精品(數字藏品等)、精緻文創食品(牡丹茶、信陽毛尖、地標翻糖蛋糕),這些具有歷史之美、文物之美的文創產品,實現可觀、可品、可玩、可買的展示效果,展現河南深挖內涵、創意出彩的文化發展活力,讓中原文化通過文創產品「出圈」傳播。

文博會河南館「唐宮夜宴」文創擺設栩栩如生。(記者毛麗娟攝)

國風:傳統韻味 創意傳承

文博會上,國風元素遍地開花,不僅有古典與現代交織的創意產品,更有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深度融合。觀眾在文博會上可以看到許多國家級非遺項目、非遺文化衍生品,親身感受推動非遺保護傳承的最新做法。

這幾天,浙江館成為本屆文博會的熱門打卡點。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青年演員陳麗君和李雲霄身穿紅白戲服亮相,表演越劇《梁祝》選段,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同門情誼表現得恰如其分,現場觀眾人頭攢動,掌聲不斷。

紹興米酒的包裝「牽手」中式美學,「出圈」露臉更容易。(記者毛麗娟攝)

走進湖北館,觀眾就能聽見悅耳的《長江之歌》,這是由曾侯乙編鐘的複製件和長江鋼琴這兩件來自湖北的樂器共同演奏的跨越千年的「鐘琴和鳴」之聲。

步入文博會非遺·老字號·工藝美術展館,書法、繪畫、剪紙藝術與現代設計理念交融,傳統工藝品經過創新包裝,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非遺展區內,觀眾們駐足欣賞那些承載着歷史記憶的手工藝術品,感受着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

文博會上的深圳手信——搞錢貓,道出年輕人心聲。(記者毛麗娟攝)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