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余風、蘇荣(文)盧剛昌、譚潤銳(圖、視頻))餵飼野生動物,累己累人!早前一名男子到訪有「馬騮山」之稱的金山郊野公園,遭猴子襲擊受傷後,感染了猴疱疹病毒(又稱B病毒),是本港首宗個案。然而,大公報記者日前在上址及城門郊野公園的「馬騮山」觀察,看見違例餵飼野猴的情況比比皆是,更如同假日的家庭活動。有立法會議員直言,胡亂餵飼野猴會帶來問題及風險,立法會本周三(22日)三讀通過《2023年野生動物保護(修訂)條例草案》,把現時違例餵飼野生動物的罰款一萬元提升10倍至10萬元,以收阻嚇作用。

上月初,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布,一名37歲男子感染猴疱疹病毒情況危殆。中心指該名37歲男子過往健康良好,2月底曾到金山郊野公園,其間接觸野猴並遭襲擊受傷。至3月底,該男子因發燒及神志不清被送往仁濟醫院急症室,接受治療後情況仍危殆,經化驗後證實對猴疱疹病毒呈陽性反應。

市民餵猴險象環生

消息公布後,大公報記者到金山郊野公園觀察,看見上址不少野猴出沒,部分會在馬路附近走動。當日下午1時半,記者看見一輛私家車駛至,停泊公園路邊,車上三名男子隨即到車尾箱拿出兩箱香蕉給予附近野猴。約半小時後,穿着制服的漁護署職員分乘多部車輛到達上址,並向遊人派發禁止餵猴傳單。其間記者向職員查詢,得知現時已沒有持「餵飼野生猴子特別許可證」的餵猴人士,因此市民於上址餵猴屬於違法。

雖然如此,記者看到前來餵猴的市民絡繹不絕,日前一個周日,一對父母帶同三名小孩前來,把車停在附近的停車場後,帶同子女走近猴子及拋出麵包餵食,逗留逾10分鐘後離去;約兩小時後一對男女從旅遊巴下車,同樣向猴群拋麵包餵飼。

另外,在野猴聚集的城門郊野公園,違法餵飼的人無處不在。日前記者連續三日看見一名老婦往上址餵猴,其中一日她攜帶一輛裝得滿滿的手拉車,從中抽出裝有葡萄的膠袋,並把葡萄掉在地上,眾野猴隨即前來搶食。

「飼主」不斷前來,引來野猴聚集,令附近居民感到滋擾。其中居於金山郊野公園旁屋苑郝德傑山的陳姓住客便向記者展示一條逾四分鐘的短片,從影片中可看到逾30多隻野猴在其屋苑會所泳池嬉水。陳表示有關情況經常出現,每當有野猴在屋苑出沒,保安就會到來驅趕,如野猴曾落泳池,職員需即時為池水消毒。陳無奈表示,已習慣不打開窗戶,以防野猴入屋。

教育宣傳提高警惕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世榮表示,明白市民有愛心,但非法餵飼可能會改變野生動物的習性,削弱其在野外自然覓食的生存能力,增加對人類的依賴,加劇野生動物和市民之間的摩擦。最佳做法應該是讓野生動物回歸大自然,尋找合適的棲息地。

按現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全港禁止餵飼野生動物(包括猴子),違例者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一萬元。立法會本周三三讀通過《2023年野生動物保護(修訂)條例草案》,餵飼野生動物的最高罰則由罰款一萬元提升至罰款10萬元及監禁一年,同時就非法餵飼引入定額罰款5000元,修訂《條例》將於今年8月1日生效。李世榮相信經修例後能提高阻嚇性,而政府部門亦應加強監督執法,避免條例成為「無牙老虎」,李世榮呼籲市民切勿「以身試法」。

除提高刑罰外,李世榮建議特區政府應多管齊下,例如監察野生動物數量是否過多,考慮是否進行絕育,同時亦要加強對市民的教育宣傳,希望通過傳遞非法餵飼野生動物的問題和風險信息,能有效提高市民意識,才是長久之策。

漁護署回覆指出,一直採取多管齊下的措施管理猴子,包括處理猴子滋擾、替猴子絕育以控制猴子數量、定期監察猴子數量,以及進行公眾教育以提醒市民切勿餵飼猴子,以減少猴子對市民的滋擾。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