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鍾佩欣)政府正就垃圾收費先行先試計劃總結經驗,下周一向立法會交代垃圾收費計劃的未來路向。物業管理業界人士表示,從柴灣公屋連翠邨的「先行先試」推行經驗,指定袋使用率至今仍只有兩成多,清潔工人因為要分揀「不合格」垃圾袋,工作量大增,反映現時非全港推行垃圾收費的合適時機,建議政府視乎全港垃圾量的減少趨勢,才考慮推行時間表。

政府自4月1日起,在14個試點推行「先行先試」計劃,連翠邨是試點之一。大公報記者於4月初實地觀察,在整棟36層高的大廈,記者只在其中五層樓見到八袋用指定袋盛載的垃圾;本月中,記者再實地走訪連翠邨,數層垃圾房之中,只有一兩層的垃圾房可見到一兩個指定袋。

額外開支大增 或需加管理費

香港物業服務公司協會主席、身兼連翠邨物業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潘建良昨日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先行先試計劃推行至今逾一個月,連翠邨目前僅約20%的住戶有使用指定袋,其餘住戶仍未改變使用普通袋的習慣,估計因為環保意識較薄弱,「(住戶)試了十天八天,又沒有罰款,所以就繼續沿用白色膠袋。」他指出,垃圾桶內有玻璃瓶、膠樽等可回收物品,「那麼多(垃圾),15公升的膠袋哪會夠用?」

居民的指定袋使用率偏低,屋邨清潔人員便需逐層揀出非指定袋的垃圾,潘建良說,有時更需從其他屋邨調動人手到連翠邨協助。而且,物管公司需使用大型的指定袋,裝起沒用指定袋的垃圾,「這一筆費用誰負責?理論上誰是業主,就誰來負責。」公共屋邨由房屋署負責費用,私人住宅樓宇的額外費用,或需轉嫁至管理費。垃圾收費衍生的不同問題,令物管業界相當頭痛。

清潔工倒垃圾時間翻倍

香港房屋經理學會會長鄭玉琴昨日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垃圾收費加重物管公司及清潔人員的工作壓力,舉例一幢大廈住戶難以做到百分百「守規矩」,清潔人員便需用多一倍時間分開「不合格」垃圾,而每個大型「包底」的660公斤指定袋需73元,物管公司面對清潔人員工時增加、購買大型膠袋的額外開支問題。

潘建良表示,認同環保概念,但需待社會回收配套充足,市民環保意識提高,他建議政府可視乎社會垃圾量減少的趨勢,才決定推行計劃時機,「如果現時去推行,是否全民都會聽話,用綠色(指定)袋?我就覺得不行。」

香港研究協會民調:七成人不支持8·1實施

香港研究協會昨日公布調查結果顯示,70%受訪者「不支持」8月1日實施垃圾收費。

香港研究協會於5月14至21日期間,透過電話訪問1062名18歲或以上市民,只有16%受訪者表示「支持」8月1日實施垃圾收費。43%受訪者認為應「擱置垃圾收費計劃」;48%受訪者認為,應在「2026年或以後」實施,13%人認為應在「2025年」實施。

上月22日「走塑」計劃實施後,四成受訪者表示非塑膠即棄餐具的體驗較塑膠餐具「變差」,23%表示「差不多」,有12%表示「變好」,反映不少市民對非塑膠即棄餐具的接受程度仍有待提高。

香港研究協會負責人指出,香港近期有多項環境措施的落實,顯示特區政府對城市治理的積極態度,然而良好的政策意圖需要有效的實施才能落地生根。協會負責人呼籲特區改府,加強政策的可操作性,加大政策的宣傳和解讀力度,確保新政有效落實,建設一個更宜居的城市。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