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曉輝

港珠澳大橋邊檢站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內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已突破1000萬人次,同比增長達127.7%,較2023年提前4個月,刷新大橋通車以來的最快紀錄。邊檢部門統計,今年內,經口岸出入境的港澳旅客達602.5萬人次,同比增長126.3%,占口岸客流總量的60.4%。大橋的利用率進一步提升,再度證明中央在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上的遠見,也反映出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大趨勢。

曾幾何時,港珠澳大橋被質疑車流量小,是否能夠達到工程項目所預估的經濟效益。更有別有用心之外媒等武斷將工程稱為「大白象」云云。這些當年的批評聲音見到如今越發加密的大橋車流,以及在節假日期間三地口岸的龐大人流,不知有何感想。這也再次提醒香港社會,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止港珠澳大橋曾經遭受上述「非議」,西九龍高鐵站亦經歷這樣的質疑時間,但如今高鐵為香港帶來的遊客和出行便利,正在為香港經濟的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事實上,因應大灣區的發展,港澳地區與內地交流越發頻密,在疫情之後呈現出明顯的趨勢。再加上「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經珠港飛」等多項利好政策,港珠澳大橋的作用正愈發重要,成為香港居民前往澳門、珠海等地的首選交通方式。有報道指,港珠澳大橋亦正計劃加建經香港到深圳前海的直線,如若成事,相信將進一步令大橋的聯通作用。

發展經濟,路橋先行。近期連接粵西粵東的第二條幹道深中通道亦將通車,相信這將為更加有力把廣州東部及香港等大灣區核心地區,將自身優勢向廣東西部地區輻射。隨着大灣區交通網絡愈發完善,香港作為核心城市更加需要發揮引領作用,進一步推動與粵澳兩地在各個環節的互聯互通,為人流、物流更好地使用這些交通設施提供足夠的便利,亦可圍繞旅遊、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多個維度,提出用好交通設施,實現互聯互通的設想。

更為重要的,這些重要的跨境交通設施,為香港利用自身優勢,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加深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今大橋上川流不息的車流,就像是香港發展跑道上的「指明燈」,為香港實現由治及興指明了方向。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環保從業員總會主席)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