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李雅雯、楊州、鄧浩朗)本港垃圾收費計劃因準備不足,由4月1日押後至8月1日實施,仍然爭議聲不絕。垃圾收費計劃何去何從?市民究竟如何看待這項關乎所有人的民生大事?

為了掌握實情,大公報facebook於5月2日晚11時上載問卷調查,截至5月15日晚11時,共收到31549名市民回覆,當中超過九成市民不支持8月1日實施垃圾收費計劃,並建議先做好宣傳教育,興建焚化爐,為推行減廢政策創造有利條件。有市民建議與大灣區城市協作,共建無廢、美麗灣區。

大公報fb問卷調查發出後,反應十分踴躍,結果顯示,有28666人(91.8%)不支持政府8月1日推行垃圾收費,只有1561人(5%)支持如期落實,無意見的有997人(3%);有23840人(76.8%)認為政府應擱置垃圾收費計劃,認為應該押後推行的有5819人(18.7%)。

八成市民對指定袋功效存疑

至於不應如期推行垃圾收費的原因,接近八成人表示對指定垃圾袋的功效存疑,也認為不環保;其餘兩大原因,分別是逾七成人認為回收設施不足,以及會增加日常開支,構成家庭負擔;另有五成人表示對垃圾收費要求/分類回收仍一知半解。

市民亦在問卷留言表達其他不支持垃圾收費計劃的原因,包括沒達到源頭減廢目標、廚餘問題未解決、計劃有很多灰色地帶,難以執行、不適用於香港環境、未有足夠宣傳講解分類回收工作、整體計劃欠缺回收及其他配套、相信只會製造更多垃圾等等。另有市民指出,現時香港應該拚經濟,推行垃圾收費計劃會增加市民及商舖負擔,阻礙經濟發展,認為應回歸初衷,推動環保,建議政府立例所有塑膠製品加入自動分解元素。

對於垃圾收費規定用的「指定垃圾袋」,多達27343人(87.6%)認為對環保不起作用,只有1857人(6%)認為能起作用。問卷再深入了解市民對環保措施的意見,超過七成人認為要達到源頭減廢目標,政府除了垃圾收費外,應考慮其他措施推動環保。市民建議做好教育、宣傳、興建焚化爐、垃圾分類配套及用獎方法鼓勵等等。而在提升市民回收意識的方法,74.6%市民認為政府應增加回收設施,加強宣傳及教育。

接受大公報fb問卷調查的市民中,超過八成(25875人)有垃圾分類及環保回收習慣,完全沒有的只有2095人(6.7%)。不過,結果顯示多達22615人(6%)表示家居附近的環保回收設施不足夠,認為足夠的只有6002人(6%)。

為進一步了解市民認為環保回收設施如何不足,問卷設題「你將可回收垃圾,帶往回收桶/站,需時多少?」結果顯示13613人(43.8%)表示需約5至10分鐘把可回收垃圾帶到回收桶/站;需時11至20分鐘的有8386人(27%),需時約21分鐘或以上才可找到回收桶/站的亦有3479人(11.2%)。值得留意的是,多達5601人(18%)表示家居附近沒有回收桶/站。

區議員:反映回收設施不足

「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自2005年起在全港所有公共屋邨設置回收箱及回收站,環保署亦在港九新界114個公共屋邨設置「智能廚餘機」,惟成效不彰,大公報fb問卷調查顯示有逾七成市民認為回收設施不足。

接受問卷調查的市民,有54.8%來自公營房屋及有管理的大型私人屋苑,九龍城區議員吳寶強表示,調查結果反映回收設施仍不足夠,屋邨雖有三色回收桶和廚餘機,但數量不足,「最理想是每座都有一部廚餘機,一座有數百戶居民,現時屋邨只得一部,還未必是每個屋邨都有。」

吳寶強續指出,回收知識仍未普及,很多居民不懂得使用廚餘機,如貝殼、過硬或過大物料、過多水分的食物等都不宜放進廚餘機,他認為政府仍需加強公眾教育,並強化香港廢物管理設施。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