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三角」友情深摯「流水不爭先」。 黃依江 攝
◆首演當日全場座無虛席。小凡 攝
◆(左起)「鐵三角」張國立、王剛及張鐵林聯袂出演《斷金》。 主辦方供圖
◆王剛(右)表示是勤奮的張國立給他做了榜樣。 主辦方供圖
◆張國立(左)封張鐵林為「小鮮肉」。 主辦方供圖

由有着「鐵三角」之稱的內地著名演員張國立、王剛及張鐵林聯袂出演,內地作家劇社龍馬社出品,金牌編劇鄒靜之歷時十年打造的話劇《斷金》,是近年來最成功的原創話劇之一。該劇已在全球巡演滿百場,場場座無虛席,廣受好評。16日晚,《斷金》於香港文化中心首演成功,這是該劇全球巡演七年來首次登陸香港,也是「升級」後的第一場。主演王剛表示:「香港絕不是文化沙漠。本土文化豐厚,值得文化工作者深挖。」張國立也認為,內地與香港應多合作,共同將中國的文化做得更強。

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小凡、黃依江

《斷金》講述的是清朝末年三個素昧平生的男人,於最為落魄之際結為兄弟,在北京王府井共同經商,經歷了愛恨交織、利益消長的故事。劇目將北京王府井的市井叫賣帶到了香港,將一段歷時60年波瀾壯闊的故事講述給港人,通過文化脈搏的震動賡續國人君子自強、匯聚眾力,風起雲湧之下亦能堅韌不拔的精神,與香港獅子山的精神,同氣連枝。 這也使得香港觀眾更容易理解該話劇的精神內核,產生共情。

張國立:這是一次感恩之旅

16日晚的首映場,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座無虛席。長達三小時的話劇,觀眾全程聚精會神,不時為台上表演歡呼、鼓掌,令主演們感受到香港觀眾的熱情。主演張國立表示,聽說可以來香港演出很興奮,因為自己主演的作品《鐵齒銅牙紀曉嵐》在香港是收視第一,所以這是一次感恩之旅。他還說,這一次演出在他看來,效果比以往都好,因為觀眾給了他們喜愛和支持。張國立笑稱,感謝觀眾們支持一大把年紀的他們三位主演,自己今年70歲,王剛76歲,而68歲的張鐵林被其稱為「小鮮肉」。

王剛發言說,沒想到這部話劇能演到第101場,他表示是勤奮的張國立給他做了榜樣。王剛還透露,上台前自己還有一絲擔心,因為聽到張國立說,「壞了,下面好像沒坐滿。」擔心《斷金》的票房是否在香港遭遇滑鐵盧,未料舞台燈光點亮後,王剛發現全場座無虛席,令他非常欣慰。王剛亦認同張國立評價此次演出為最好的一次,他說,這場「升級版」演出,從開場到最後都豐富了不少內容。

17日,「鐵三角」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的專訪時表示,「若說第101場與此前100場有何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第一次有中場休息的環節。」三位主演笑稱,內地劇場不像香港劇場,一般在演出中不設中場休息,為了保證劇情緊湊連貫,也不打斷觀眾的觀演情緒,演員也不太希望演出中斷。「我們也擔心中場休息的時候,觀眾覺得戲沒意思就走了,但是16日下半場上場時,我們看到仍然是滿座的,而且有些地方觀眾的反應比內地還要強烈,叫好還要大聲。」王剛說。

王剛:香港本土文化值得深挖

雖然已相識合作了30多年,「鐵三角」如今在一起演出,還是覺得很新鮮。「我們三人脾氣秉性很不一樣,但加在一起,一直是1+1+1大於3的效果,到現在還總願意去嘗試一些新鮮事。」王剛笑言剛剛從酒店走來劇場的時候,張鐵林提議走另一條沒有走過的路線,雖然導致迷路了一陣,但他們還是覺得開心,亦不會真的互相埋怨。

王剛說:「我們不默契,總是『吵架』,都說『三個女人一台戲』,但三個男人在一起也不會消停。但我們之間的矛盾,從沒有一個是世俗意義上的,我們會為了戲而爭論,但不會為了名利而爭先,就如同《斷金》中的金句那樣,『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王剛表示:「香港絕不是文化沙漠。從港島到九龍,這裏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風情,我們所見香港本土文化豐厚,值得文化工作者深挖。」

此次香港演出亦是龍馬社落戶深圳坪山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但與其着眼於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交流」,張國立認為未來的「合作」更為至關重要:「香港不少文化公司和文化人,都覺得這次《斷金》是一次劇場的『興奮點』,我們所說的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其實香港和深圳是在同一個圈子裏,我們不只要實現大灣區內各個城市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更應該共同將我們的文化做得更強。」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何靖、財政司副司長黄偉綸、國安公署副署長孫清野、香港中華聯誼會會長鄭翔玲、香港友好協進會會長譚錦球、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容永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屠海鳴、大公文匯集團董事長李大宏及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等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出席觀看是次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