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國際仲裁院(左)與亞洲國際法律研究院(右)簽署合作備忘錄。(記者毛麗娟、李望賢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毛麗娟 李望賢)5月9日,在第二十六屆國際商事仲裁理事會香港大會剛剛落幕之際,國際商事仲裁理事會大會深圳邊會(以下簡稱「深圳邊會」)又在深圳前海開啟。中國內地和香港重要專家向來自德國、英國、瑞士、比利時、芬蘭、新西蘭、美國等3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名專業人士,宣介國際仲裁在中國的最新發展,以及深圳先行示範區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進一步增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

「截至2023年底,全國279家仲裁機構辦理仲裁案件500多萬件,總標額8萬多億元。其中,2012年至2023年中國仲裁案件數量增長近5倍,仲裁標的額增長8倍。」ICCA 2024深圳邊會上,中國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務管理局局長楊向斌透露了一組最新數據。

楊向斌建議,下一步要推動國際仲裁法律制度的互學共建、推進國際仲裁業務的交流開放,並探索更多形式和內容的國際合作平台。他透露,司法部正推進仲裁法修訂工作,着力完善具有中國特色、與國際通行規則相融通的仲裁法律制度,努力為國際經貿往來提供高質量的仲裁服務。

深圳國際仲裁院院長、華南(香港)國際仲裁院執行主席劉曉春。(記者毛麗娟、李望賢攝)

深圳國際仲裁院院長、華南(香港)國際仲裁院執行主席劉曉春認為,「以深國仲的改革創新為視角,國際專業人士至少可以在中國國際仲裁中發揮理事、仲裁員、調解專家、專家證人、代理人、仲裁庭秘書這六種角色的重要作用,這是中國制度型開放的生動寫照。」

他表示,深圳和香港通過協同創新,創造了「雙城、兩院、雙法域、雙規則、雙軌實踐和雙名冊」的差異化\互補性「六雙」獨特優勢,共同建設面向世界的亞洲國際仲裁首選地,也為共同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發揮着「雙引擎」功能。

深港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仲裁高地

2019年,深國仲在香港創設華南(香港)國際仲裁院,作為非營利性的獨立國際仲裁機構進行運作,與深國仲形成「雙城兩院」的新發展格局。

2022年,華南(香港)國際仲裁院正式啟用《華南(香港)國際仲裁院仲裁規則》,該規則以國際通行的《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仲裁規則》為藍本,吸納了境內外國際仲裁規則的最新發展經驗,發揮兩個法域的差異化優勢,形成與深國仲規則優勢互補的獨特規則體系,並以此為基礎探索同時管理「機構仲裁」和「臨時仲裁」的「雙城兩院、規則銜接」的全新模式。

當前,深圳國際仲裁院和華南(香港)國際仲裁院依託「雙城兩院」新發展格局,攜手香港特別行政區律政司、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共同宣傳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制度創新,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仲裁中心建設。

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記者毛麗娟、李望賢攝)

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9日「深圳邊會」上受訪表示,「當前國際大環境下,國際仲裁最受歡迎、也是一般人最容易接受的解決爭議的方式。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說,對推廣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的發展、在企業『走出去』『引進來』中都扮演着關鍵的角色。」他希望,香港的國際仲裁部門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及澳門建立恆常的聯繫機制;其次,希望為所有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企業提供更豐富的選擇,在選擇仲裁地時,可以選擇在普通法系的香港作仲裁,也可以選擇在大陸法系的內地作仲裁。

本次深圳邊會同時舉辦與相關境外機構簽約合作儀式以及深國仲國際庭審專區和國際合作機構專區啟動儀式。深圳國際仲裁院還與新西蘭國際仲裁中心、亞洲國際法律研究院(Asian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 AAIL)簽署合作備忘錄,以合作方式在深圳前海國際仲裁大廈引入相關國際組織和國際知名仲裁機構,推動國際高端法律服務資源在深圳加速集聚,進一步加強中國高水平制度型開放。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