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塞爾維亞進行國事訪問之際,當地時間5月7日,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塞爾維亞國家廣播電視台在貝爾格萊德共同舉辦「中塞相親 萬里如鄰」人文交流活動。活動當天發布了以「有朋自遠方來」為主題的紀念郵票。此前,總台記者專訪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時,也向他贈送了這套紀念郵票。

總台記者 李耀洋:我手上這份是剛製作完成的紀念郵票,還透着紙墨香。郵封上除了花朵圖案,特別醒目的是中文和塞爾維亞語的「有朋自遠方來」。郵票共有3套15枚。這麼有紀念意義的郵票,究竟有多少道關鍵工序呢?背後的故事自然要從郵局說起。

塞爾維亞郵政有超過180年歷史,第一張郵票於1866年印製。

塞爾維亞郵政發行過成千上萬套郵票,這一次有了總台參與,會擦出什麼火花呢?

塞爾維亞郵政局集郵部門主管 索夫羅尼耶維奇:這些郵票表現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擁有這種友誼是幸運的。此時此刻,兩位偉大的領導人,中國國家主席和塞爾維亞總統會找到一種方式來引領這種偉大的友誼,使兩國經濟、兩種文化、科學和體育之間的合作,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製作郵票總是充滿挑戰,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朋友們以及與我們長期合作製作郵票的中國文化中心的朋友們,幫助我們克服了這些障礙,也是「甜蜜的痛苦」了。

總台駐貝爾格萊德記者 張穎:這三枚郵票分別代表歷史對話、共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

總台記者 李耀洋:這裏看到一邊是中國的牡丹,那另一個是塞爾維亞的國花嗎?

總台駐貝爾格萊德記者 張穎:對,塞爾維亞的國花,叫「鳳凰花」。這就是最終的呈現效果。

總台記者 李耀洋:這裏印有中文和塞爾維亞語「有朋自遠方來」,它來自於孔子的《論語》,這字是出自哪個大家的手筆呢?

總台駐貝爾格萊德記者 張穎:當時我們討論過選用哪位大家的作品,最後選用的是顏真卿的楷書。

設計師 尼科利奇:我無法準確表達,但我覺得我們兩國之間的友誼,不知何故,我們發自內心感到高興。紀念郵票是一種友好的方式,是一種享受。我非常滿意我們製作這套郵票的方式以及最終的呈現效果。我們後續還有掃描及其他工序,然後送去印刷。

總台記者 李耀洋:方寸之間,要印出精美圖案,而且每一枚都要一模一樣。所以說,郵票的印刷工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個國家的印刷水平。像這台機器,一小時就能印製15萬枚郵票。

塞爾維亞印刷廠郵票和貴重物品部門負責人 米格林奇:每張紙都會被清點、穿孔後,我們返回印刷店,然後開始手工工作。手工是最複雜的,給郵票「挑毛病」。經過三次清點,檢查之後,要對郵票進行人工編號,這是另一次檢查。之後是包裝、打磨,在包裝內的郵票上粘貼貼紙,然後寄往貝爾格萊德。這是前所未有的一次發行,編號「577」是特別送給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的。

塞爾維亞郵政局局長 喬爾傑維奇:我認為塞中「鐵桿友誼」會更上一層樓,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合作的空間。塞爾維亞離中國很遠,但我們的心很近。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