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喪無助時,趙麗娜覺得自己就像徐志摩筆下那個「海灘上種花」的孩子。沙磧養不活鮮花,陽光的暴晒與海浪的拍打,瞬間就將種花的努力化為泡影。可擦乾眼淚,她又回到書桌前,繼續寫腳本、做拍攝計劃。

她是台北「城市影像」紀錄片項目的主理人。過去數年,身兼導演、製片人、撰稿人等多職的趙麗娜,帶領團隊尋訪兩岸,記錄一個個山海與城市之間的動人故事。

古建、園林、崑曲、淮揚菜、中醫經方、布衣織造……兩季20集作品,聚焦不同主題和人物群體,將「日用而不覺」的文脈流轉娓娓道來,描摹出海峽兩岸聯結的共同記憶。

緣起

趙麗娜是江蘇常熟人,1994年與其先生組建兩岸家庭。文學專業出身的趙麗娜敏銳察覺,海峽兩岸同文同種,對於一些事物的認知和觀念卻不盡相同。細細觀察後,她發現,這些「不同」歸結於兩岸之間了解不夠。

於是,趙麗娜開始在兩岸的報刊上發表專欄文章。她的寫作裏,有寶島生活掠影和瞬間感悟,有家鄉發展變化帶來的喜悅,還有兩岸文化傳承的點滴印記。

慢慢地,她又發現,僅用文字聯結兩岸還不夠。「我好像一直待在『金字塔』裏,與社會脫節,無法告訴台灣讀者真實的大陸。」

2007年起,趙麗娜投身兩岸交流,最早成立的公司叫「漢桑文化」。2013年,專職從事兩岸文化交流的民間機構——「趙麗娜工作室」在江蘇掛牌成立。五年後,她在家鄉常熟創辦「兩岸書院」,堅持每年舉辦「中華文脈營」,以文化為紐帶聯結起越來越多兩岸民眾。

交流活動漸入佳境後,趙麗娜又開始思考,如何用內容服務兩岸,做「留得下來」的東西。她找到的答案是:回到自己擅長的領域,做文化出版與影像傳播。

2019年至2022年,趙麗娜團隊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合作,以常熟虞山為地理坐標,梳理台北故宮珍藏文物,結合黃公望、王翚、翁同龢等名人生平,邀請權威學者撰稿,講述故宮文物背後的兩岸根脈。《台北故宮裏的虞山》一經出版廣受業界好評。誠品書店將這本書放在了新書推薦區的顯眼位置。

「書籍是厚重的、嚴肅的。因應當代社會的閱讀習慣,製作可以在網絡上傳播的紀錄片,效果更好。」趙麗娜說,這就是「城市影像」計劃的緣起。

寫專欄、跑交流、做出版……一路走來,趙麗娜初心不變:「我記得一位德高望重的大陸學者訪台時,對我們這些文化工作者說過一句話:談文化,兩岸最不容易產生分歧。」

堅韌

歷史現場、生活場景、人生瞬間,是趙麗娜拍攝紀錄片的三大要素。她力求通過人、事、物來強化歷史、文化與當代生活的聯結,找到那個「觸動人的點」。

《頭頭是道》講的是淮揚菜裏的經典菜式——獅子頭。趙麗娜請來台灣歷史學者林天人、劇作家周瑞華夫婦受訪。林天人的老師是清史學家陳捷先,師徒常在家中餐敘。籍貫揚州的陳捷先將獅子頭的做法教給了周瑞華。陳捷先過世後,林家常做這道菜,寄託對恩師的思念。

周瑞華回憶,老師喝酒後習慣將獅子頭湯汁澆到飯裏,稱之為「壓酒飯」。「兩岸很多地方有類似的飲食習慣。」趙麗娜說,這就是「日常而不覺」的文化痕迹。

2022年8月,《我在台灣遇見你》上線社交平台優兔,在幾乎沒有宣發的情況下,收穫不俗的點擊量。講述江南園林在台灣傳承的《山水有情》觀看8.6萬次,《聯合報》文藝副刊做了詳細報道。

第二季,趙麗娜將目光轉到海峽這一邊。今年2月,《我在江南遇見你》上線。

《動感穿越》以深耕大陸的台商視角講述鐵路記憶。講述者駐足的浦口火車站,是朱自清散文《背影》的故事發生地。老父親抱着橘子蹣跚跨過的鐵道,距離當年孫中山先生靈柩在南京的停靈處,只有約50米。

「很多台灣人不知道南京長江大橋,但他們讀過《背影》,也熟悉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趙麗娜說,探尋歷史深處的細節就會發現,兩岸擁有割不斷的記憶聯結。

第二季同樣吸引了不少熱心觀眾。《紫砂清翫》的評論區裏,有人留言請教片中提到的書籍。這樣的互動,出乎趙麗娜的預料。

「在台灣當下的環境裏做這件事,很難。」趙麗娜說,「我要在狹路裏開出一條縫,讓人們看到台灣社會意識裏,中華文脈始終弦歌不輟。」

做入戶訪談,本就不易,穿梭兩岸更加艱辛。「很感激幫助我一路走下來的兩岸的師友們,是他們給了我最大的力量。」趙麗娜說。

守望

趙麗娜團隊成員都是兼職,奔走兩岸數千公里,交通食宿要精打細算。具體到拍攝,她又很「奢侈」。6至10分鐘的一集成片,素材時長達到50倍之多。堅持雙機拍攝,重視文獻採集,還兼顧有聲書錄製,增加收音設備。

「我珍惜每一次拍攝。因為人力財力限制,只有一次記錄的機會,容不得重來。」她說。

趙麗娜看到,在當前形勢下,對於中華文化題材,台灣大部分媒體觸及較少。「我有專業功底,有學界資源,我來做。」

《名垂青史》講述常熟籍官員、乾隆年間的台灣知府蔣元樞治理台南的故事,他推動了一批兼具實用與美學的建設,至今澤惠府城。

「這個人物,我研究了7年,收集了大量史料,包括台南百姓的高度評價。」趙麗娜說,可惜民進黨當局搞所謂「台南400年」,鼓吹荷蘭人的「開埠功績」卻絕口不提蔣元樞。「台灣民眾如何能夠不受影響?」

「城市影像」紀錄片發布後,受到台灣文化界有識之士的關注。學者張善楠撰文指出,近年來中華文化在台教育體系遭到忽略與排擠,變得「似近又遠」。他稱讚趙麗娜的作品,「相信對兩岸中華文化的再聯結與傳承會產生漣漪擴散的效應」。

趙麗娜家中,掛着一片褐色琉璃磚。上有雙菱紋與蟠龍紋,正中間用小篆書寫燒制年份,那是台灣知名建築師黃寶瑜的手筆。籍貫江蘇江陰的黃寶瑜,出身印刻世家。設計修建台北故宮博物院時,他在磚片上留下了從兒時起就銘記於心的傳統紋樣。

趙麗娜在位於新北市的家中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 趙博攝

「在黃寶瑜看來,傳承中華文脈是光宗耀祖的事。那麼,我要留下什麼呢?」趙麗娜說,她希望將紀錄片推展到江南以外,講好更多兩岸文化聯結的故事。未來,利用手頭的田野調查素材,製作更多弘揚中華文化的出版物。

夜深人靜時,她會翻出徐志摩的《海灘上種花》,一遍遍重溫「不怕做小傻瓜」的叮嚀。文章結尾,是這樣鼓勵的:「花也許會消滅,但這種花的精神是不爛的!」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