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連慜鈺)「AI製藥產業發展初期最關鍵的事情包括錢、人,還有算力和數據,而浙江杭州在這方面有着先天的優勢。」26日,在杭州運河文化產業委員會客廳、之江實驗室委員會客廳與西湖大學委員會客廳、杭州市政協致公黨界別委員工作室共同舉辦的鍛造科技型企業家隊伍,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人工智能+生物醫療」產業議政活動上,對AI製藥產業如何跨越成果轉化「死亡之谷」,西湖大學西湖雲谷智藥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馬麗佳在會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現場合影。受訪者供圖

「在資金方面我希望政府的引導資金能夠起一些更加積極的作用;在人才方面,開放的人才政策為杭州帶來優勢,但AI製藥是一個交叉度極高的領域,如何在人群中將交叉學科的領軍人才識別出來可能是大家需要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馬麗佳說。

同時,她建議浙江衞健委等政府部門能為初創公司提供取得公共衞生數據的渠道,方便他們發揮出數據更多的價值。

科研和資本雙向奔赴

之江實驗室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松國表示,AI製藥產業成果轉化「死亡之谷」形成原因是AI製藥領域成功率不高,研究的投入沒有往該領域去延伸,導致成果轉化失敗。「我覺得對於生物醫藥這個領域來講,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種革命性的東西,有利於解決這個領域的一些科研和產業化的一些成本問題,包括時間、實驗耗材等投入,它本身就能降低研發成本和產業化的成本。」

「其次,我覺得跨越『死亡之谷』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要建一些概念驗證小公司的公共服務平台。因為對於單個企業來講,每一個企業它都建一套體系去驗證它,成本是很高的,如果政府來組織建立,可以為這個行業解決不少前期的成本投入問題。最後我建議投資家要敢于勇於在『死亡之谷』這個地方發力,因為這是一個難而正確的事情。」劉松國在發言中表示,科研和資本應該有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之江實驗室在AI製藥領域資源配置能力非常強,在推進大模型方面也有一些研究和應用的落地,希望能和更多投資家、企業家、科學家一起合作,為這個領域做出貢獻。

杭州市政協常委、西湖大學工學院院長程建軍表示,政府應打造一個生態,一個新的範式來促進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首先我希望政府能做好特殊人才的引進,其次做好資源整合,使資源能真正發揮效益。最後希望政府能使杭州在生產業布局和範式做出突破,實現彎道超車,領先於全國。」

對於會上大家熱議的科創企業在初創過程中融資難的問題,南京銀行杭州分行副行長高琦俊表示,他們在用實際行動來支持科創企業。「10年多來,我們實際服務了1500多家的科技型企業,目前我們的科創企業貸款餘額已達80億元(人民幣,下同)左右,累計投放500多億元科創企業貸款。」高琦俊介紹道,「我們正通過生態圈的打造,通過與科學家的聯動,包括投資機構的聯動,為行業帶來支撐。另外,我們也緊跟政府的一些引導基金,能夠與科創金融的投貸,包括一些基礎貸款一起聯動起來。」

數據賦能產業發展

浙江省衞健委信息中心主任李春浦認為,浙江的醫療水平提升需要強化研究能力。一方面是以臨床問題為導向,有組織地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是提升業務創新能力,應鼓勵大家根據自己的需求或者特色去做研究。「比如說我們今年在改造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目前來說收集來的數據往往比較散,現在初步的一個想法是希望能對數據進行監控,將它標準化。」

「此外我們還希望能基於我們大數據環境搭建各類平台,我們提供一定的算力來把這些數據開放給醫院、大學,以及在領域裏相對比較突出的企業,當然這還需要解決一些技術上的難題,並對數據開放設置一些管控標準。」李春浦說。

杭州數據資源局副局長齊同軍表示,推進「人工智能+生物醫療」產業政府需要承擔很多風險,但政府應該要勇於承擔風險。「最近我們正在做生物醫藥協同中心,在浙江省衞健委的支持下目前已投入6000萬元建生物樣本庫,後續還將建信息庫。」齊同軍說,「科創企業的創業成本很高,如果政府能夠牽頭來做,企業的成本就能進一步降低,大家可以各司其職,扶持產業更好地發展。」

據了解,杭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發布《杭州市關於高標準建設「中國數谷」促進數據要素流通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根據該意見,力爭到2026年底,建立15個以上高質量數據集,推動20個以上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場景的落地,集聚700個以上的數商,掛牌1000個以上產品,累計交易額突破100億元,並打造3個以上跨區域數據要素產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

「該意見將推動制定杭州市數據交易管理辦法,規範數據交易場所管理、主體管理和流程管理等內容,探索建立『容錯免責』機制,幫助政府減負,同時將持續推進『改革沙盒』機制建設,對企業在數據收集獲取、加工使用、生產經營、流通交易等過程中的數據行為,實行審慎、包容創新的容錯糾錯,幫助企業減負。希望能夠從政府和企業雙方面發力使數據賦能產業發展。」齊同軍說。

在會議最後,浙江省政協副主席陳擎蒼表示跨越「死亡之谷」,政府首先應摒棄浮躁心態,實事求是。「我們的產業基礎可能相對來說還比較薄弱,在發展過程當中會遇到一些瓶頸。但我們有信心,這個產業的前景很好,我們應進行系統統籌,做好創新型人才引進等工作,不斷推動科技創新。」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