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車馬之好」由來已久,游牧起家的秦人,早期曾過着遊徙的生活,而這種生活方式的基礎自然是駿馬。後來秦人立國,也是因為秦國開國君主秦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而獲封秦地。秦國建立後,秦人更是將「車馬文化」發揚光大,他們不僅善於養馬,亦善於造車。陝西鳳翔戰國秦墓出土的兩件牛車模型,是中國考古資料中最早的雙轅車模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標誌雙轅車產生的實物資料。秦始皇帝陵一號陪葬墓出土的四輪獨輈木車,則是目前考古所發現唯一一輛埋藏於墓中的四輪車實物。

專家表示,秦人的「車馬之好」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推動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譬如此次重回出土地的一號銅車馬立車,其華麗程度不僅讓人驚嘆,同時精妙的結構更蘊含了很多的「硬科技」。

據介紹,在我國古代,「傘」最初是皇帝出行時專為遮陽遮塵而用。後來,「傘」逐漸被「華蓋」代替,更多成為一種裝飾物。秦陵銅車馬一號立車的傘蓋、傘杠由三節拼接而成,蓋弓和蓋鬥採用可插拔的榫卯裝接,蓋衣採用鈎掛方式裝在蓋弓上。為便於安裝,還在蓋弓上串聯起一周用來編序定位的細繩。這樣的設計,讓使用者不僅可以根據車的用途、使用場合及天氣情況,隨時輕便安裝和拆卸,同時拆卸後的傘蓋還能化整為零,裝於車內,不佔地方不礙事,集華麗、實用、便捷為一體。

專家料車馬坑至少有十輛馬車陪葬

「秦始皇生前乘坐他的御用車隊巡遊天下,他去世後,就把車隊的一部分按照比例製作成模型,陪葬在他的帝陵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黨士學此前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根據考古勘探,在出土銅車馬的區域,有五條坑道,也叫五個耳室。目前已經發掘了兩個耳室,其中一號耳室中發掘出兩乘銅車馬,三號耳室發掘出兩輛木車,但腐朽很嚴重,車跡沒有保留下來。

「漢代蔡邕《獨斷》中記載,皇帝有五組馬車,每組都有一乘立車和一乘安車,如果按照這種情況去推理,陪葬坑內還應有其他馬車。」據黨士學推測,目前出土的兩乘銅車馬,僅是車馬坑陪葬的一部分。他認為,秦始皇帝陵車馬坑陪葬有諸多的馬車,現在還不知道具體數量,但根據考古勘探及歷史文獻記載,應該至少有10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