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拍攝、剪輯:郭瀚林、任芳頡

(香港文匯網記者 任芳頡、郭瀚林、凱雷)「與安樂死不同,生前預囑不是對生命的主動縮短,而是放棄『強行續命』的無意義過度醫療救治,提倡患者自然死亡和尊嚴死亡。」清明節期間,相關話題再次引起熱議。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主任姚委衛海向本網記者透露,目前國內居民簽署「生前預囑」的數量不足6萬,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有相當大的差距。他建議在清明節等相關紀念日活動期間開展「思考生命」等活動向民眾推廣生前預囑和安寧療護理念,並成立全國性生前預囑註冊中心,進而推動生前預囑立法、落地。

生前預囑深圳立法 「無謂搶救」需尊重病人意願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姚衛海提出《關於加強「生前預囑」宣傳和推廣的提案》便引發熱議。清明長假之際,從事急救工作36年的姚衛海在北京「文沁閣」民革之家與記者分享他的提案與建言。「生前預囑」(Living Will)是處於不可治癒疾病末期的患者,在本人清醒的時候自願簽署的,能讓患者明確表達自己的意願,包括是否使用生命支持系統等,以盡可能保持自身尊嚴的方式自然離世的一份文件。

2006年,中國大陸第一個推廣「尊嚴死」的公益網站「選擇與尊嚴」(Choice and Dignity)通過審批,該網站於2009年推出了供中國大陸居民使用的生前預囑文本《我的五個願望》。2013年,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成立,成為第一個推廣生前預囑的社會組織。另外,針對於收治患者的安寧療護病房也在北京、深圳幾家醫院建立起了試點。2023年1月1日,中國首個將「生前預囑」以立法形式確立的條款在深圳正式實施,如果病人立下預囑在生命末期「不做無謂搶救、拒絕插管治療」,醫院和家屬要尊重其意願。

協會成立十年註冊者不足6萬 年輕人接受度高

清明節長假期間,記者發現,北京生前預囑網站吸引了不少年青人登陸註冊,一位註冊生前預囑的90後青年告訴本網記者,看到相關提案報道,嘗試了解,沒有想到很便捷而且不用登陸網站可以使用「生前預囑」小程序一鍵登陸,截止到4月5註冊時收到的排序編號在56700前,正如姚衛海所言生前預囑知曉人數、簽署人數十年來仍不多。

但是,也有一些可喜的變化。記者注意到,在社交媒體上,有不少年輕網友曬出了自己簽訂的生前預囑。北京「90後」徐先生對記者表示,前年他的一位老同學因突發心腦血管疾病去世,這件事對自己的衝擊很大。他認為在突患重病或者遭遇事故、本人無法清楚表達時,能預先了解和醫療相關的各方面意願,特別是搶救、器官捐贈等重大決策是非常必要的。

「在臨終前放棄心肺復甦,放棄使用呼吸機等人工生命支持系統的做法,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流行。相對歐美,目前中國在生前預囑方面,醫院與就診患者脫節,簽署網站與醫院脫節。」姚衛海強調,十餘年來,生前預囑的理念靠一些熱心人士與醫學專家不懈努力,社會認可度愈來愈高。但由於傳統觀念影響、宣傳力度有限、法規制度缺失等因素,目前註冊簽署的人次不足6萬,與我國人口基數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專家籲衞生部門與醫院聯動推進

為此,他建議加大生前預囑的宣傳力度,在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及「世界安寧緩和醫療日」開展「思考生命」等活動,通過向民眾推廣生前預囑和安寧療護理念,讓人們考慮自己的臨終,了解現代安寧緩和醫療,理解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讓每個有需求的患者在生命末期享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尊嚴。

「三年前年深圳市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成立,一年前深圳市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生前預囑立法的地區,『生前預囑』到了真正落地的時候了。」姚衛海強烈呼籲成立全國性「生前預囑」註冊中心,政府衞生部門可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支持其運營和發展,並通過信息共享方式在患者入院時將其「生前預囑」關聯到住院病歷中;同時規定將詢問或查閱入院患者有無「生前預囑」作為醫療機構的一項診療規範。

關注「脆皮青年」 力促中醫藥文化進校園

值的一提的是,作為首都名中醫姚衛海時刻關注着一線的醫護與青年。在民革中央牽線搭橋下,首都名中醫姚衛海工作室在畢節掛牌,線上線下為幫助納雍縣開展中醫藥急診急救工作,助力提升納雍縣中醫藥急診急救水平;今年「兩會」期間,姚衛海為「脆皮青年」開出的「藥方」上了熱搜。

姚衛海坦言,現在在急診室遇到很多年輕患者,三四十歲就腦梗和心梗,他們中有的人在吃飯過程中站起來拿東西,忽然栽倒就再沒有醒來,也有的人喝酒正在興頭上,忽然胸口疼痛,被緊急送到醫院……他提醒到,脆皮青年「脆」在心腦血管、心理和頸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體情況監測,在日常生活中節制飲食、增加運動。國家還應該做好「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頂層設計,運用傳統醫學智慧保障青年人健康生活。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