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經過近十年的打造,深圳時裝周已漸成規模,在機制上跟國際接軌,比香港時裝周要在成立近30年後才逐漸達至一年兩度的「春夏」和「秋冬」時裝周,節省兩倍時間。今年更以「深圳·米蘭雙城時尚周」之名號召,並安排在有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的龍華區觀瀾版畫村啟幕,充分體現古今融合、中西互鑒。

這個由該區政府與中國美協、深圳市文聯共同創建的藝術家之村,乃文化部認可的「文化(美術)產業示範基地」,依山傍水而建,古色古香,版畫藝術和客家排屋相得益彰,空間也寬敞。時尚周不但為這個民俗旅遊熱點帶來新的人流,透過外國名牌和買手的到來,也會帶回口碑。難怪受到包括人民網、上海澎湃新聞網等眾多媒體高度關注。

宣傳說有「近八成意大利品牌」,但前來的大多屬僅三四十年歷史的「潮牌」,雖然符合約十歲的時裝周歷史身份,並以輕奢風格彰顯青春活力,但少了經典品牌如Prada、Fendi或殿堂級設計師品牌如Armani和Valentino等撐場,「頂尖」就有限。

我倒喜見來自紐約的設計師品牌Vera Wang(王薇薇),這位美籍華裔「婚紗女王」創立的同名品牌揚名多年,在國際層面獲認可,也曾參與北京和上海的時裝周,她的到來具指標性。

正如歐洲有巴黎、米蘭和倫敦3大時裝周,美國也在東西岸的紐約和洛杉磯各有一個時裝周,以中國消費人口之多、南北地域文化之別,絕對容得下兩至三個時裝周。北京和上海的時裝周起步早,廣為人知,並有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作為製作基地,吸引眾多殿堂級國際名牌、名師、買手,再透過傳媒報道而輻射全國乃至國際。但對於位於南方的潮流人士來說,到底還是遠了點或隔重紗。

所以,以嶺南文化為核心的珠三角地區的確需要一個時裝周。十年前的深圳政府有戰略眼光,如今再配合中央有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富裕的深圳當然如魚得水。然而,要成為「亞洲頂尖時裝周」,除了資金雄厚、市場規模和政府支持等「硬件」外,尚需歷史文化底蘊、自由創作氛圍、國際媒體關注等「軟件」,後者卻是香港所長。

創作是需要氛圍的,所以有些國家的時裝設計師在祖國成名後,都要到巴黎「騷一騷」,甚至搬到那裏住或設立工作室,就像內地藝術家們一度湧向北京798藝術區。所以,港深兩個時裝周能否攜手共創,製作更專業、展演更具規模的時裝周?提高國際競爭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