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城,穿鎮,行山路20里,梅香漸濃。春信在這裏來的比別處更早一些。

這裏是安徽歙縣賣花漁村。

流動的海

進村的步道從洪麗家的盆景園開始。山是起伏的岸線,一頭扎進濃稠的花海里,芬芳是前行唯一的線索。

賣花漁村地處新安江南岸,是群峰聳峙間的一條狹長溝谷。因唐末中原洪姓一支避戰亂於此形成村落,故本名洪嶺村。受地形所限,村人時代以種花賣花為業,又因登高俯瞰村形如游魚,而洪姓喻水洶湧,魚得水生機不絕,故此更名賣花漁村。

「今年已經賣了130多盆,一盆少說1000塊(人民幣,下同)」。洪麗家的盆景賣的不錯,甚至有些供不應求。「我家的好看唄,你看這枝條」,洪麗比划出舒展的姿態。如果說盆景的價格往往取決於造型,那麼造型則更多倚賴於手藝人的技巧。洪麗的技藝從父輩襲來,事實上,全村236戶,人人,代代皆是如此。疏枝、短截、摘芽、摘芯、蟠紮,為了花而奔忙,又從時間裏復開出花,這樣的日子,已經流淌了1300年。「爺爺種花孫子賣」,挖出一棵,就要種下兩棵,既非「開山求富」,也不「坐吃山空」,這是村民與大山間默契。如今,全村擁有盆景基地1500多畝。

周會萍形容村子——像神仙住的地方,「來了6,7次了,拍不膩」。沿百步雲梯登觀景台,與「小梅疏影水邊明」的傳統意境不同,這裏的梅花以一種勢必要填滿山巒的決心恣意生長,緋色瀰漫,如霧如霞。周會萍來自杭州,此行15人,多是愛好攝影的老友,「回想第一次來的時候還沒有路」。被盆景改變的,不僅是村裏的產業結構,還有村民的生活。2006年是賣花漁村的轉折點,這一年村裏發生了一件大事,村莊連通外界的公路通車了,村民手提肩扛賣盆景的日子就此結束。此後,村裏又陸續投入資金2000餘萬元,用於建設生產便道、電商大樓、洪嶺旅遊古道及進村循環道等多個項目。

人渡花,花亦渡人。

在此基礎上,賣花漁村發展行攝經濟,連續舉辦13屆梅花節,每年吸引遊客數十萬人次,帶動年盆景銷售額突破2600萬元,旅遊收入達600萬元,村民戶均收入近15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200萬元。

洄游的魚

時代的洪流奔涌,似乎沒有人能改變潮水的方向。當大多數村莊都苦於農村空心化和人口外流時,賣花漁村的年輕人卻選擇像魚一樣,溯游從之,在故土上,尋找自我主宰又充滿力量的生活。

抵達景秀園農家樂的時候,洪旭波正在忙着備菜。作為村裏生意最好的民宿,12間客房今年依然日日客滿。「當初嘛肯定是不願意回來了」,93年的洪旭波曾在蘇州務工多年,離開土地,逃離家鄉……當願望幾近達成,他又忽然看破了這個執念。

2014年梅花節期間,無處就餐的遊客在鎮幹的介紹下來到洪旭波家,一碗簡單的澆頭面讓洪旭波的父母看到了商機。2015年,夫妻兩將家中的住房改造成農家樂,提供吃飯、住宿、攝影、盆栽一條龍服務。第一年,生意並不好,顧客不足千人,但幸而盆景人慣來勤勞又誠懇,最不懼的就是等待。漸漸地,顧客肉眼可見的多起來。2017年,景秀園共接待遊客近6000人,高峰時日均近400人,年營業額近20萬。

在洪旭波看來,歸鄉是一種權衡利弊後的理性選擇,比起衣錦還鄉,當下有錢賺,未來有前景是最實在的奔頭。2018年洪旭波返回村裏。如今的他很忙,打理盆景、收拾客房、準備餐點,日子很平淡,但生活翔實而具體。

與故土的深刻連接,同樣是洪瑜所感受到的。

與初見時的局促、拘謹相比,如今的洪瑜接受過各類採訪,已然鬆弛又自如。洪瑜認為,人與盆景之間是講緣分的。「小時候就坐在小板凳上,看老一輩他們做盆景,我們村裏的小孩都是這麼過來的」,長大一些,她就嘗試自己修枝剪葉。「還是喜歡做盆景」,2018年已經在南京有一份穩定工作的洪瑜回村,開始了「反向就業」的生涯。這幾年,她另闢賽道,發展攜帶方便、價格適中的小微盆景,因契合了細分群體的市場,2023年共銷出1000多盆。

據統計,賣花漁村630餘人,外出務工人員僅47人,佔比人口數不足10%,擁有35歲以下徽派盆景製作從業人員60餘人。

趕海的人

洪平艷的小院名為「一枝春」。院裏花事洶湧,放眼整個春天,也算一段佳話。「不知道什麼意思,兒子給起的」。院牆邊倚放着待售的梅枝。村中家家戶戶都將修剪下梅枝捆紮出售,唯有洪平艷用截斷的竹筒來盛,使梅枝便於手持或擺飾,4-5元一束的梅枝,她每天可賣出50餘束。種了一輩子花的手藝人不懂詩的隱喻,只想把這珍貴的春意分你一些。

蔡元紹是村裏為數不多的外姓人,也是徽派盆景製作技藝的市級傳承人。盆景不愁賣,閑不住的蔡元紹在家門口張羅起了小吃生意,麵條、餃子15元一碗,一天至少要賣出80碗。據悉,賣花漁村現有農家樂13家,零售、小商戶40餘家,年接待遊客食宿收入達200餘萬元。

入夜,章俐的直播間裏仍有41位「家人」。10分鐘之前,她上架了一盆洪嶺二紅,最終叫價至510元成交。

為了拓寬盆景銷路,2023年10月,賣花漁村與洪閱(黃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賣花漁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盆景直播團隊。同月,章俐入職團隊任主播。2024年1月「賣花漁村小栗子」賬號上線,並於每周一至周五20:55常態化開播。

「我們有8位成員,都是95後、00後,都有在大城市工作的經驗」,92年的章俐自詡已是團隊的「老人」。年輕的團隊賦予了農業新的可能性。開直播、開網店,幫村民代售盆景,通過互聯網消弭鴻溝,連接起農村與更廣闊的世界。

目前,賣花漁村共有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點1家、經營網店40餘個,50餘戶村民通過自媒體直播帶貨和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開設網店,進行線上銷售,年銷售額突破500萬元。

近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海媒個人賬號上推介賣花漁村,邀請海外遊客前來「盡情欣賞春天裏的第一抹『心動』色彩」。春已深,而屬於賣花漁村的春天,還很長。(顧雪菲)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