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劉毅、顏琨)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誕辰130周年,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香港洛士文基金及上海宋慶齡研究會主辦,宋慶齡故居(北京)管理中心承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支持,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香港賽馬會特別贊助的「家國情懷──宋慶齡生平展(香港展)」,今日(15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開幕禮,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視頻致辭、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出席並致辭。鄭雁雄表示,在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誕辰130周年之際,在她曾經生活並戰鬥過的香港舉辦展覽,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梁唐青儀(左起)、鄭翔玲、陳馮富珍、鄭雁雄、李斌、楊潤雄、胡曉明、利子厚、吳為山出席展覽開幕儀式並擔任主禮嘉賓。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開幕儀式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席李斌,中聯辦主任鄭雁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世界衞生組織榮譽總幹事陳馮富珍,香港洛士文基金創會會長胡曉明,港區政協委員聯誼會主席鄭翔玲,香港賽馬會主席利子厚,香港同心同根會創辦人及會長梁唐青儀,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等出席並擔任主禮嘉賓。逾百人參加展覽開幕儀式。

李家超視頻發表致辭。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行政長官李家超視頻致辭時表示,宋慶齡的一生與中國近百年歷史發展有緊密的連繫,與香港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宋慶齡女士年輕時與孫中山先生獻身革命事業,並且共諧連理,攜手走過不平凡的人生路,更曾經多次陪伴孫中山先生往來香港。孫中山先生離世後,宋女士繼續堅持奉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一九三七年上海淪陷後,她在香港成立「保衛中國同盟」,開展了大量支援祖國抗戰的工作。一九四一年,她又在香港發起「一碗飯運動」,組織餐館售賣飯券,募集捐款支援祖國。運動得到各界人士熱烈的響應,振奮人心,團結一致抗日。一直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轟炸啟德機場前幾個小時,宋女士才撤離香港,繼續在內地與海內外各界人士並肩共同抗日。他期望香港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和學生能通過參觀展覽和參與相關活動,積極認識、認真學習宋主席的崇高理想和愛國精神,樹立愛國愛港的堅定信念,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鄭雁雄致辭時表示,在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誕辰130周年之際,在她曾經生活並戰鬥過的香港舉辦「家國情懷──宋慶齡生平展」,具有特殊重要意義。他強調,展覽將給處於由治及興新階段的香港帶來重要啟迪。一是愛國主義是宋慶齡先生最可貴的精神內核,也是新階段香港最需要高揚的鮮明旗幟。今年七月二十四日,習近平主席在給香港培僑中學學生的回信中深刻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廣大香港同胞素有愛國愛港光榮傳統,這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只要我們堅定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只要香港同胞堅定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只要香港堅定走好「一國兩制」的正道,香港一定能夠在國家發展大局中開創新局。二是包容團結是宋慶齡先生最突出的品格標識,也是新階段香港最需要發揚的優良傳統。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特區政府的團結帶領下,香港各界正戮力同心開新局,整個社會面貌為之一新。只要大家齊心呵護、共同發展這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香港必定能夠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三是拚搏奮鬥是宋慶齡先生最樸素的畢生寫照,也是新階段香港最需要弘揚的精神特質。習近平主席去年「七一」在港重要講話指出,「未來五年是香港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相信香港同胞一定會發揚自強不息、善拼敢贏的優良傳統,在「兩個大局」交匯的世紀機遇中識變應變、敢闖敢幹、勇毅前行,再創香港發展新的輝煌。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沈蓓莉致辭時表示,我們緬懷宋慶齡奮鬥的一生,紀念她偉大崇高的精神,就是要不斷弘揚愛國愛港的優良傳統,推動香港「一國兩制」偉大事業創造新輝煌,為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貢獻。

展廳現場。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整個展覽分為九個篇章,展出約五百件展品,涵蓋照片和文物等,展示宋慶齡為國為民的傑出貢獻。各篇章題目均以「國」字貫穿,以此聚焦宋慶齡人生歷程與國家命運的關係,全面展示宋慶齡偉大光榮的一生,展示其人性魅力,弘揚愛國情懷。

九月十四日,同樣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作為主辦方之一的「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在香港成功舉辦。今日一眾參與大師講堂的講者──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天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載人深潛英雄、「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女子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謝軍,亦出席開幕儀式,並寄語香港青少年,希望他們厚植家國情懷,為實現強國夢而努力奮鬥。

此外,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秘書長李安晉於今日開幕禮上,向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總校長、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陳偉佳授予「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時代小先生示範校」銅牌。

開幕儀式後,李斌、鄭雁雄與一眾嘉賓在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學生的講解下,參觀展覽。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開幕式後,鄭雁雄與一眾嘉賓在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學生的講解下,參觀展覽。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