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眾早前抗議日本政府核污染水排海計劃。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沖 北京報道)中國常駐維也納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網站9日發布《中國代表團關於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核污染水處置問題的工作文件》,這是中方向正在舉行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十一次審議大會第一次籌備會提交的文件。文件中歷數日本在處置福島核污染水過程中存在的不正當、不合法、不負責、不可靠、不完善等八點問題,並提出中方主張,呼籲日本停止強推核污染水排海計劃,確保核污染水得到科學、安全、透明的處置,並接受嚴格國際監督。

日本福島核污染水處置問題事關全球海洋環境和公眾健康。中方文件強調,人為向海洋排放核事故污染水沒有先例,也沒有公認的處置標準。國際社會應高度重視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問題,共同敦促日方以負責任方式處置核污染水。文件指出,日本政府曾討論地層注入、海洋排放、蒸汽排放、氫氣排放和地下掩埋五種處置方案,許多專家還提出新建儲罐長期儲存、水泥固化等其他處置方案,但日方未充分論證所有可能的處置方案,執意選擇經濟代價最小的排海方案,把核污染的風險轉嫁給全世界。

韓國民眾早前抗議日本將把核污染水排入大海。 新華社

放射性核素能否去除有待驗證

「如果擬排放的所謂『處理水』真的安全無害,日方為什麼不在本國境內處置?為什麼不將其用作日本國內的工業或農業用水?」中方文件指出,從日方多核素處理系統(ALPS)以往運轉情況看,已證明無法有效去除氚、碳-14等放射性核素,能否有效去除其他放射性核素也有待進一步試驗和工程驗證。據日方自己公布的數據,經ALPS處理的核污染水仍有約70%未達到排放標準,需再次淨化處理。在後續長期運行過程中,ALPS的性能有效性和可靠性還可能會隨設備老化進一步下降。

東京電力公司近年來曾多次隱瞞、篡改核污染水數據。福島核污染水中含有60多種放射性核素,很多核素尚無有效處理技術,部分長壽命核素可能隨洋流擴散,對周邊國家海域生態平衡和海洋環境帶來不確定影響;也可能通過生物富集效應,隨海洋生物遷徙和食物鏈對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造成潛在風險。

日須配合第三方機構長期監測

中方主張,機構應盡快主導建立獨立有效、有日本鄰國等第三方實驗室充分參與的長期國際監測機制,日方必須全面配合機構主導的長期監測國際機制和後續審查評估任務,持續開展ALPS長期可靠性監測、核污染水源項和環境監測、放射性環境影響評估,及時透明向鄰國等利益攸關國家公布可信數據信息並接受監督質詢。在長期監測機制未建立之前,日方不得啟動排海;一旦發現核污染水排放數據異常,日方必須立即停止排海。

文件同時指出,機構綜合評估報告沒有審查日方排海方案的正當合法性,也沒有評估核污染水淨化裝置的有效性和長期可靠性,其結論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解決國際社會關切。

網上資料顯示,受2011年發生的大地震及海嘯影響,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至3號機組堆芯熔毀。事故發生後,東京電力公司持續向1至3號機組安全殼內注水以冷卻堆芯並回收污染水。目前,除130多萬噸待排放核污染水外,福島核電站未來還將產生大量核污染水。有日本學者指出,福島周邊的海洋不僅是當地漁民賴以生存的漁場,也是太平洋乃至全球海洋的一部分,核污水排入海洋會影響到全球魚類遷徙、遠洋漁業、人類健康、生態安全等方方面面,因此這一問題絕不僅僅是日本國內的問題,而是涉及全球海洋生態和環境安全的國際問題。

洗白核污水排海 日「宣傳戰」花言巧語

香港文匯報報道,日本執意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排放入海,引來一片反對聲音。然而日方非但沒有懸崖勒馬,反而由官員和傳媒配合進行所謂「信息戰」,試圖透過多種「語言偽術」轉移國際和國內社會視線。核能專家指出,日本政府宣傳其中一項重點,就是企圖將福島的核污水,與其他國家核電站正常運行排水混為一談,明知完全違背科學常識,也要為排放核污水找借口。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指出,核電站正常運行時,對外排放的水不會與燃料芯直接接觸。然而因為屬最高級別核事故產生的福島核污水中,包含事故發生時直接接觸損壞的燃料芯、用於緊急降溫的海水、也有過去10多年間因核電站結構受損、源源不絕滲入反應堆的地下水等,絕非正常核電站的產物。

研究海洋生態安全的非牟利組織「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研究估算,現存福島核污水的放射性物質氚輻射總量高達1,000兆貝克。這一總量相當於從1946年到1993年禁止向海洋傾倒核廢料的《倫敦公約》生效,全球在這47年間排入太平洋的核廢料總和的66%。福島核污水中其他多種放射性核素釋放的輻射量還未有被計入在內,一旦高濃度核污水排入大海,就會嚴重威脅人體健康和海洋生態。

鍶-90不會出現在常規排水中

依照日本政府報告,福島核污水含有數十種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其中許多對人體有害。以「鍶-90」為例,這是常規核電站排水中幾乎不會出現的放射性物質,然而東京電力公司早前處理的核污水中,就曾發現該元素含量超出排放標準逾100倍。鍶-90的半衰期長達29年,大量接觸生物可導致脫氧核糖核酸(DNA)雙鏈斷裂,不排除其會進入食物鏈甚至危害人體健康。

專家也解釋,核電站正常運行期間設有兩套冷卻水系統,第一套是吸收熱量後變成蒸氣推動引擎運轉,進入冷卻塔凝結成水,再吸收熱量化為蒸氣進行循環,通常不會排放。第二套則是為第一套冷卻水降溫的系統,這些冷卻水不會進入輻射區,也不會和第一套冷卻水有直流交集,其輻射含量和直接接觸受損燃料芯的福島核污水顯然相去甚遠。

東電監測數據持續不透明

全球各國正常運行的核電站,都會依照當地法律法規遵循嚴格排水標準。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還主動公開核安全信息,包括周邊環境放射性水平,以及部分放射性元素濃度等監控數據。相較之下,東電的監測數據不透明問題持續已久,日本排放核污水的安全性自然引來多國科學家質疑。

專家指出,不論日方如何粉飾,都無法證明核污水排海計劃有任何正當性,更改變不了其涉嫌違反相關國際義務的事實。日方混淆視聽的作法,背後仍是卸責企圖,最終不願為國際社會負起責任,選擇將政治利益凌駕於全人類的健康福祉之上。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