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日方準備將核污水排海,韓社會焦慮蔓延,有魚販擔心被迫轉行。(網上圖片)

香港文匯報報道,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周二發布評估報告,認為日本核污水排海方案總體符合安全標準。據《日本經濟新聞》周三報道,日本政府計劃最快下月開始,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經處理的核污水排入海洋。核污水排海計劃引起全球多方質疑,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就引述美國和加拿大核能專家分析稱,核污水中大量放射性元素積累,不排除會波及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人類不斷接觸這些放射性物質,也會增加患癌等健康風險。

IAEA報告稱,日本計劃分階段將稀釋後的核污水排海,對人類與環境的輻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加拿大核安全委員會指出,以放射性元素氚為例,它本身無法直接穿透皮膚,但若被大量食用,會增加人體患癌風險。美國核管理委員會也指出,雖然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少量的氚,但「任何輻射暴露都可能造成一定健康風險」。

稀釋核污水每升氚含量高於美標準

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科瓦洛海洋實驗室主任里奇蒙,曾作為國際科學家小組成員,與太平洋島國論壇合作評估核污水排海計劃。里奇蒙與專家組曾參觀福島核電站,還與IAEA、日本當局和東京電力公司代表會晤。不過審查了日本核污水排海計劃後,里奇蒙認為其「並不明智」,且實施時間明顯太早,他強調氚等放射性污染物可以影響包括動物、植物甚至細菌,在食物鏈內不斷累積,或會長遠影響海洋生態系統。

日方多次強調經稀釋後的核污水,每升含1,500貝克勒爾的氚,稱其「遠低於安全排放上限」。CNN據此提醒,日本對安全排放的監管上限高達每升6萬貝克勒爾,超出世界衞生組織規定的每升1萬貝克勒爾達數倍。在美國等國家,這一監管上限更只有740貝克勒爾,意味日本自稱「安全」的核污水,在許多國家並未達標。

IAEA亦在報告中稱,將核電站冷卻水排海是多國常見做法。但南卡羅來納大學生物科學教授穆索指出,現時就氚大量積累對環境和食品的影響,科學界還沒有足夠研究。2012年已有研究發現,有證據表明藍鰭吞拿魚可以跨越太平洋,將放射性元素從福島帶到加州。

海洋最不應被當作垃圾桶

里奇蒙表示,全球海洋已面臨許多壓力,包括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也都影響海洋生態系統。核污水雖經稀釋,但仍會導致海洋大量累積放射性元素,不足以減少其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海洋最不需要的就是被當作『垃圾桶』。」

里奇蒙最後批評稱,IAEA或日方反覆稱多國也會將核電站冷卻水排海,但這並非日方排放核污水入海的藉口,「對日本和IAEA來說,處理核污水本應是一個改變慣常運作模式,用更好方法處理問題的絕佳機會。」

獨立監測組織:過濾系統流程不透明

對於日本公布的核污水排海計劃,不少核能專家都認為其數據並不完整。還有專家提醒,該計劃依賴的關鍵技術「多核素處理系統(ALPS)」並不成熟,日方還選擇與沒有相關經驗的本國企業合作使用該技術,一度隱瞞核污水並未被淨化至符合安全標準的問題,其流程透明度備受質疑。

《紐約時報》引述獨立輻射監測組織「Safecast」首席研究員布朗分析稱,日本排海核污水中除放射性元素氚之外,還有微量的碳-14和碘-129等放射性物質,「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日方提供的數據並不完整,流程也不夠透明。」也有專家指出,東電沒有公布ALPS系統離子交換樹脂過濾芯的更換頻率、水中核素的起始濃度等關鍵數據,且只在儲罐滿載前提取30升樣本進行化驗,依此推算水中的放射元素總量,檢驗準確度難令人信服。

日環保組織:成功證據很有限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日本辦公室核問題高級專員伯尼指出,美國樹脂分離技術領軍企業「Purolite」才是ALPS的最初研發者,但東電卻放棄與其合作,轉投沒有相關經驗的東芝,「展現ALPS效用是東電最重要任務之一,但他們沒有證明系統能成功地大規模運作,至今顯示他們成功的證據很有限。」

中國廣西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林武輝也警告,近年研究發現有機氚進入人體後,停留時間更長,危害也更大。林武輝認為,外界有必要關注核污水放射性元素濃度降低,是因ALPS的過濾效果,還是因被大量海水稀釋,「這問題應如何監管?成功運作的ALPS可降低放射性元素排放總量,但簡單地稀釋只會改變濃度,不會改變排放總量。」

工聯會:港作為日第二大出口地 應以強硬姿態反對

(記者 文森)日本傾倒核污水計劃備受香港各界反對,工聯會立法會議員吳秋北指責日本政府一意孤行,做法不負責任,不能令人信服。另一議員陳穎欣認為,特區政府不應只參考原子能機構的報告,應要再參考其他報告,再決定下一步行動。她又提到,香港作為日本第二大出口地,應展現強硬姿態,與其他受影響地區一同發聲反對。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指出,日本排放核污水初期,香港特區政府就應立即禁止日本相關地區的水產等食品進口,本港適宜擴大「禁售」地區的範圍,如果證實影響極小,才逐步解禁。惟他亦強調,即使阻止不到日方今次排放核污水做法,政府亦要考慮提出反制措施,讓對方付上代價。

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陳凱欣在同一節目上指出,日方的做法會影響食物鏈,而排放預料持續30年,如果香港要加強食品檢測,特區政府每年要花費大量資源進行化驗,認為特區政府要留意鄰近地區及本港專家意見,在日方排放前就採取強硬措施。

另外,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指出,收到不少市民反映擔心日本排放核污水對全球海洋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禍延後代。她認為,特區政府必須作出預案,一旦日本一意孤行,必須立即禁止進口福島周邊地區的海產,及增加人手和加強檢測來自日本其他地區食品,以保障香港市民的健康。

環太平洋11國民調 逾八成民眾反對排海

(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環球時報》旗下輿情中心近日就「日本核污水排海」,向太平洋區域11個國家進行民調,結果顯示除日本外的10國受訪者中,逾八成反對日本排放核污水,而日本表示「反對」(39%)的受訪者比例也遠高於「支持」(13%)。對於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認為核污水排海方案總體符合國際安全標準,11國調查均值顯示,38%受訪者不相信IAEA在此事中能保持中立、可靠。

逾半表示不再買日海產

今次調查面向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越南,東亞的韓國、日本、中國,以及大洋洲的澳洲、新西蘭共11個太平洋沿岸國家。 結果顯示除日本外的10國受訪者中,逾八成反對日本排放核污水(含「極其反對」和「反對」),其中46% 「極其反對」,35% 「反對」;逾一成「中立」 。其中以中國的反對率最高(逾九成),新西蘭、越南、印尼、韓國、馬來西亞逾八成,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澳洲逾七成。中國表示強烈反對的受訪者佔比超過四分之三,韓國逾六成;這一比例在澳洲和新西蘭也在一半左右。

11國均值顯示,94%受訪者認為日本核污水排海,會對日本或其他國家造成負面影響。除日本外的10國均值顯示,逾半數(53%)稱將不再購買和食用來自日本的海產,38%表示將不再購買和食用日本的任何食品,另有27%稱近幾年內不會去日本。

此外,IAEA近日就日本核污水排海方案發布的綜合評估報告,認為核污水排海方案總體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對此,11國調查均值顯示,38%受訪者不相信IAEA在此事中能保持中立、可靠,約三分之一持中立態度,近三成受訪者表示相信。中國和韓國受訪者持不相信態度佔比分別為69%和66%,遠高於其他國家。在日本,64%受訪者對此問題保持中立,22%不相信IAEA能保持中立性。

關於歐美國家對核污排海計劃保持沉默的原因,近四分之一受訪者認為原因是歐美國家不受此問題影響;逾兩成認為歐美為其盟友日本施行雙重標準,搞輿論霸權,持此觀點的受訪者在中國、新加坡和印尼3國均約佔四分之一。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