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紓緩本港醫生人手荒,政府昨日公布第四批海外認可醫學資格名單,涉及25個課程,包括5間內地院校共7個課程。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香港特區政府昨日公布第四批非本地培訓醫生「承認醫學資格」的名單,涵蓋21間大學的25個醫學課程,當中內地5間大學的7項醫學課程獲認可,佔今次名單近三成。其中,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首次有課程上榜,使有關課程的畢業生可申請「特別註冊」免試在香港公營醫療機構行醫,服務一定年期後正式註冊執業。連同這批名單,至今合共100項醫學資格獲建議承認,內地院校的課程佔10項。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強調,在「特別註冊」制度上語言並非唯一考慮因素,事實上內地大部分醫學院課程都有英文成分,水平亦相當高,會確保循「特別註冊」來港執業的醫生質素。

特區政府表示,第四批獲承認醫學資格名單將於明天(30日)刊憲,同日生效,並將在下月5日提交立法會進行先訂立後審議的程序。連同首三批去年公布的醫學資格名單,特別註冊委員會至今已合共建議承認100項醫學資格,並正推進其他符合既定條件的非本地醫學院課程的評審工作,以制訂下一批獲承認醫學資格的名單。

因本港醫生人手嚴重短缺,導致急症室病人天天爆滿,輪候就診時間漫長。 資料圖片

新名單內地大學課程佔近三成

今次名單有21間大學共25項醫學課程獲認可,其中5間內地院校共7項醫學課程上榜,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各有兩個醫學課程獲認可,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則首次有醫學課程獲承認。其餘18項獲承認醫學課程,當中13項來自英國的大學,如劍橋和牛津等名校,另有3項來自美國的院校,餘下兩項為澳洲院校的課程。

特別註冊委員會去年公布首批名單時未涵蓋內地大學;第二批只有復旦大學的6年制內外全科醫學士獲認可,為內地首間入榜的醫學課程;第三批名單中,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亦上榜;今批名單內地大學課程比例則大增,差不多佔近三成。至於累積的100項醫學資格,內地大學暫佔10項,當中復旦及上海交大更分別有3項課程合資格。

本港醫生與內地醫生一同在公立醫院巡查病房。資料圖片

盧寵茂:授課語言非唯一考慮

盧寵茂昨日出席立法會前廳交流會後表示,「特別註冊」制度下,授課語言並非唯一考慮。現時審批的內地院校課程,其實大部分是雙語,除中文亦用英文教學,且英語水平相當高,特區政府會持續評估這些課程是否符合要求。他強調,總體目標是這些課程的水平及質素大致上要跟香港兩間醫學院水平相若,確保循「特別註冊」來港的非本地培訓醫生質素跟本地醫生大致一樣。他表示很高興有第四批課程加入名單,當中包括內地醫學院內的課程,相信對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有很大幫助。

香港中華醫學會會董楊超發醫生昨日對香港文匯報表示,之前批出的名單以英、美、澳、加等地醫學院課程為主,第二及第三批才有三間內地院校上榜,今次再增加5間院校的7項醫學課程獲得認可,實屬好事。他強調所有院校的課程均經過特別註冊委員會審批,上榜的是內地名牌大學醫學院的課程,加上來港後會經培訓,以適應香港的制度,確保醫學水平。

他指出,首三批認可名單以英美等大學為主,惟有關課程培訓的醫生對循「特別註冊」途徑來港反應似乎不太熱烈,對於納入更多內地院校醫學課程,目前也難以評估反應,「因為內地現時亦有很多發展機會,故仍要看成效。內地仍有很多醫學院課程具高水平,若推出4批醫學資格名單後,循『特別註冊』途徑來港的醫生仍未足夠,政府應繼續審視並納入更多內地院校的課程,以吸引醫生來港服務。」

交大醫科生讚中文授課獲承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學士畢業的港人張先生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說,昨日得悉母校再多兩個醫學課程獲特區政府承認,意味更多學弟學妹能免試在香港公營醫療機構擔任醫生工作,「這是值得高興的事。」而且新一份名單有更深層次的意義——中文授課也獲認可,他認為新加入名單的上海交大兩個課程均以中文授課,這是之前所未見,打破醫學課程必須以英文授課才獲認可的規定。

審批醫學資格認可名單的「特別註冊委員會」曾表示,釐定名單時,授課語言及課程內容是主要的審批準則,以致過去幾批獲承認的課程多數以英文授課。不過,今次上海交大兩個認可課程則是以中文授課,張先生認為這是一大突破,造福不少學弟學妹。

當年等考臨床試 學整麵包做收銀

張先生早年在上海交大畢業,其課程當時未獲承認,故他必須通過執業試才能在港行醫,卻遇上新冠疫情,家境普通的他連考試費也要向朋友借,最後在朋友資助一萬元的情況下,順利在前年通過兩部分的筆試,餘下的臨床試因為疫情緣故一拖再拖。遲遲未能任職醫生,他唯有從事基層工作維持生計,「當時為免加重家人的經濟負擔,打工賺錢養活自己,但疫下搵工不易,只找到一些基層職位,當過便利店收銀員,也做過麵包學徒,可惜因為太辛苦,返工一周便體力不支。」

好不容易才捱到臨床試開考,並成功通過。早前張先生已在公立醫院工作,一圓「醫生夢」。他表示,母校多個醫學課程獲特區政府承認,其學弟學妹再也無須走他走過的艱辛路。

醫療券適用範圍研擴至居閩港人

(記者 張弦)第十一次香港立法會前廳交流會於昨日舉行,特區政府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等官員出席。多名立法會議員關注能否擴大醫療券在內地的適用範圍、及增加公營醫療服務和醫護人手供應。盧寵茂表示會積極研究,包括將香港醫療券適用範圍擴展至居於福建的港人。

立法會議員李梓敬在會上提出輸入內地護士,以及推動更多內地醫療機構接受香港醫療券,解決居內地港人的醫療服務需要。他引述局方回應指,由於內地護士不具香港執業資格,現時只能以交流方式來港,政府會考慮修例。至於與內地合作解決基層醫療服務方面,政府正推動更多內地醫療機構接納香港的醫療券,但同時需考慮對內地醫療系統造成的壓力,需要做好協調,以及處理有關監管問題。

議員促加快跨境安老安排

立法會議員李世榮提出希望政府可加快與內地商討跨境安老方面的安排,包括提供更多配套措施,如保險、「醫療券過河」,他說:「勞福局前一段時間與廣東省民政廳簽署養老合作備忘錄,提及一批安老院舍,這些院舍附近的醫院是否合適讓香港市民使用醫療券?」他引述官員回應指,「醫療券過河」措施「有進展」。

關於醫療券跨境使用,盧寵茂會後表示聽取議員許多意見,包括擴大醫療券範圍到內地三甲醫院、非大灣區內的醫院等,特別有建議擴展至福建。特區政府正積極設計標準,了解長者使用模式,接納更多香港管理模式,很快會提出申請方法,目標是配合安老,希望更多醫療機構加入使用,優先考慮有較多香港長者居住的內地城市。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