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民眾集會抗議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新華社資料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 馬靜 北京報道)據日媒報道,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下稱東電)於當地時間5日開始向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隧道中注入海水,啟動福島核廢水稀釋入海計劃。生態環境部特邀觀察員、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接受香港文匯網記者訪問時表示,因為洋流等自然原因,核廢水入海對我國海域和漁業影響要晚於和小於美國、加拿大等其他國家,但是核廢水中存在的一些半衰期較長的放射性元素危害也不容忽視。專家稱,日本政府應向國際社會披露其中關鍵信息和數據,以供各國加強監測。而日本將核廢水直接排入海的處理方式,是極不負責的行為,也對正在發展中的核電產業造成極為不好的負面示範效應。

馬軍指出,日本執意將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入海洋,並且規模如此之大實在罕見。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值得關注,那就是日本方面披露的凈化裝置數據是否可靠也存在爭議,「負責和操作此事的是東電公司,事實上東電這個公司從當年事故爆發已經出現了一系列的人為失誤,在事故過程中的應急處理也出現了問題,多年來發現存在隱瞞、篡改數據和一些缺乏誠信的做法,可以這個公司已經失去了公信力,得不到社會的信任,所以他們得出的陳述和結論是令人質疑的。」

馬軍表示,日本選擇了成本最低的處理核廢水的方式,對國際社會如此不付責任,會產生極其負面的示範效應。對仍在發展的核電行業而言,也是一個非常惡劣的先例,

「可以確定的是日本核廢水中的放射性元素還是存在的,這些經處理後的廢水,依然含有氚、鍶、銫、碘等放射性核素,除了氚,還有一些半衰期比較長的放射性元素值得關注,比如銫的半衰期差不多要30多年,這些元素都會對海洋浮遊動植物包括海產產生一定危害和影響甚至會在體內匯集。」專家表示。

這些含有放射性元素的核廢水被洋流攜帶,進入太平洋,首先會影響的是美國、加拿大這些國家和地區。因為洋流等自然條件和因素,對我國海水質量的影響要晚於其他國家,也會小於其他國家。但是當局仍然要加強對海水質量的監測,及時發現問題,做好風險防範。

馬軍認為,中國當前表明了自己立場,強烈要求日本不要把太平洋當成排污溝。但是如果日本執意還要採取這種不負責的行為,中方可以要求他們在過程中及時共享相關信息和數據,擁有知情權,並據此做好監測,將可能出現的風險減少到最低。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