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網報道,5月18日,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發布《2023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22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5,00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6.76%。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發布《2023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2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5,00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76%。圖為5月17日10時49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56顆北斗導航衛星。 (新華社)

北斗三號全球系統自2020年開通服務以來,進一步刺激和拉動了各行業對北斗技術應用的需求和投入,2022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結構持續優化,產業範圍進一步擴大。

數據顯示,與衛星導航技術研發和應用直接相關的芯片、導航數據、終端設備、基礎設施等核心產值達到1,527億元。作為國家安全的戰略資源和重要保障以及經濟建設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信息資源,未來北斗將全面服務中國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于賢成表示,北斗應用總體規模仍在穩步提升,重點領域也在持續發力,國際合作實現穩步發展,北斗規模化應用正在全面開啟市場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發展的新篇章。

全面賦能國家基礎設施

《白皮書》顯示,2022年以來,北斗系統加速融入電力、自然資源、農業、通信、交通等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大幅提升了高精度位置服務的能力水平,逐步形成深度應用、規模化發展的良好局面。

2022年,電力行業持續大力推進北斗應用。截至2022年底,全行業已完成了超過2,000多座電力北斗地基增強基準站的建設和部署,推廣各類北斗應用終端超過50萬台/套,為無人機自主巡檢、變電站機器人巡檢、桿塔監測等業務應用的智能設備提供可靠的、精準的、穩定的高精度位置服務。目前,電力行業車輛全部安裝北斗車載終端。

在防災減災領域,截至目前,以北斗高精度技術為核心的普適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已在雲南、四川等十多個省份開展監測。該系統將北斗高精度接收機、雨量計等各類傳感器組合起來,對災體隱患點的形變、裂縫、地下水位等進行監測,實現遠程在線實時監控、分析和預警。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常務副會長、新聞發言人趙繼成表示,內地17個省份超過22,000處地災隱患點安裝了低價格、低能耗的北斗滑坡預警儀,實現「人防+技防」,提升災害預警能力,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在農業領域,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全國共有將北斗終端作為標準配置的農機企業超過50家,已安裝農機自動駕駛系統、作業監測、漁船定位捕撈等遠程運維終端近160萬台/套,實現了跨企業農機作業數據整合,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收穫和拖拉機作業的24小時動態監測。

于賢成說,在民航、鐵路、林業和應急等行業也已啟動北斗系統應用示範。隨着「+北斗」應用的不斷普及,在一些行業中,北斗技術及時空信息已經實現深化應用,並形成了無人化、自動化的生產作業新模式。

在大眾消費領域大規模應用

北斗系統不僅全面賦能國家基礎設施,還在共享經濟、智能手機等大眾消費領域實現大規模應用,深刻改變着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白皮書》顯示,2022年國內衛星導航定位終端產品總銷量超3.76億台,其中具有衛星導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2.64億台。包括物聯網、穿戴式、車載、高精度等在內的各類定位終端設備銷量超過1億台/套。此外,國內多個導航地圖供應商正式切換為北斗優先定位,日均使用量已超過3,600億次。

趙繼成表示,截至2022年底,國產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塊銷量累計已超過3億片,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終端產品社會總保有量超過12.88億台/套。芯片技術持續突破,12納米工藝、低功耗芯片即將推出。

【特稿】時隔三年中國北斗再上新 導航更準更穩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凝哲綜合中新社報道,中國17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56顆北斗導航衛星。該衛星屬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是中國北斗三號工程的首顆備份衛星,入軌並完成在軌測試後,將接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此次發射是北斗三號工程高密度組網之後,時隔3年的首發任務。

研製團隊針對任務需求,結合載荷國產化研製能力的精進,對這顆衛星進行部分單機的升級換代,着力提升星上硬件能力,顯著增強導航信號功率與信息速率、進一步提高上行注入連續性和穩定性,將為用戶帶來更快、更精準、更穩定的定位服務體驗。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衛星總體主任設計師馮文婧指出:「這顆衛星的『上天』,系統精密單點定位服務就像從『三通道』拓寬為『四通道』,服務能力也隨之變得更強。」

研製立項之初,這顆衛星就被確定為「備份星」。作為「小老弟」,這顆衛星雖然與「哥哥姐姐們」在同一階段生產,但注定要比「哥哥姐姐們」經受更多考驗和磨練。

按照總體策略,備份衛星必須時刻在地面待命,只等一聲令下,便要在「兩個月內具備隨時出廠的條件」。發射時間不確定,保障方案就難以確定;在地面長期存貯與天上環境不同,需要識別和應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在地面對衛星進行長時間存貯,產品狀態可能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測試團隊結合地面存貯試驗結果,條分縷析不同階段存貯對單機、元器件可能造成的影響,有針對性地開展項目完備、穩定有序的性能測試。據統計,該星的整星加電測試時間超過2,000小時,較前序衛星多出近1,000小時。在出廠前,測試團隊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對衛星補做了測試項目。

責任編輯: 文劼